第CB-A10版: 晨报10版
          

程虹:从书斋走到台前


程虹(右)插队时与同宿舍的吴焕霞(左)、沙秋梅(中)的合影。


  近日,中国官方发布消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次出访非洲,夫人程虹随行。这是程虹第一次随李克强出访,同时也是中国总理夫人的首次正式亮相。这位在同事眼中甚为低调的大学英语教授,从书斋走向了台前。

程虹首次正式亮相后,简历中的所有“关键词”,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学教授、文学博士、下乡知青……不愿脱离教学一线

  

  为人低调,仍在首都经贸大学带研究生,被称为“自然文学领路人”,作为总理夫人的程虹,在学校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同。

“她就是喜欢做老师。”一位和程虹一起工作十多年的同事称,“她非常喜欢做学问、搞科研,对学生、同事也都很亲切。”

程虹在这里任教多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尚未合并成立时,程虹就已是该校前身之一、原北京经济学院的教师。2011年,外语系获批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一年后,程虹也开始带硕士生。

低调、平实是程虹给共事者的印象。多次出任程虹译著责编的李学军女士告诉记者,认识程虹十几年,她都是素面朝天。

李学军说,她有一次发现程虹烫了头发,刚想夸好看,程虹就连忙解释说,是因为前不久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只好打扮一下。此后没多久,她的头发就又恢复了原样,仍然是简单的直发扎在脑后,“一派学者的简朴”。

多位该校人士表示,“程虹在同事面前没有架子,每次党员开会她都会来,从不刻意强调自己‘高官夫人’的身份。”

  

自然文学的领路人

  据同事回忆,当上级有意提拔程虹担任领导职务时,她并未同意。她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术和科研中。最近几年,逐渐淡出一线教学后,程虹专注于自然文学研究,成为国内自然文学方面的领路人之一。

1995年,程虹在布朗大学做访问学者时首次接触自然文学,自然文学当时在国内鲜为人知。为了推介自然文学,回国后,程虹在杂志上主持专栏,并翻译出版相关领域的名著。

程虹与三联书店合作,耗时10年左右的时间翻译了4本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著作,形成译丛。程虹在“静心治学”讲座上表示,在她看来,文字要慢功,学问要做精。讲座的题目“静心治学”是她选定的。

译丛前年出版以来,就在北京持续热销,但程虹依然守候在她喜爱的自然文学天地里。李学军说:“她不愿过度营销,怕别人因为其他因素对她的书随意褒扬,不让组织书评。”李学军还透露,这套译丛的出版完全从市场出发,没考虑其他因素。

行事低调并不意味着程虹拒人于千里之外,李学军记得,书出版后,陆续有人来信、来电话要跟她联系,只要能答复甚至寄赠图书,她都尽量满足,她总觉得不理睬人家不礼貌,实在无法完成的请求,还老是心怀内疚。照料患病老人5年

程虹看重家庭,在“静心治学”的讲座中,她曾提及平衡学术与家庭关系的问题。在她看来,《论语》中“古之学者为己”中的“为己”就是指提高自身素养,坚守学者操守,而“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就是指在前者的基础上,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外语系在对该讲座的新闻稿中写道,程虹娓娓道来的家常让同事们感到十分亲切和温暖。

李克强工作地点屡有变化,程虹也要教书持家,有段时间不得不和李克强两地分居。在探亲火车上的七八个小时,也是程虹的工作时间。

为了赶进度,程虹在探亲的火车上阅读原著。她在《美国自然文学经典译丛》的序中讲述了这段经历。起初,她不适应火车的噪音,后来逐渐习惯“闹中取静”,思量如何翻译。

翻译《心灵的慰藉》时,程虹更是经历了5年艰难的时光。她在译丛序中写道,自己用5年时间照顾家中患癌症的老人,直到陪她走到生命的尽头。

据李学军介绍,老人患病多年,都是程虹在家陪伴伺候,“她真称得上是贤妻良母。”

在写书序时,程虹专门提起对家庭的感激。“这个小家给我的温暖与欢乐使我更珍视赖以生存的地球大家园,使我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写作中。”

 

令人敬佩的

铁姑娘队”队长 

  

  程虹曾下乡插队的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县城西南,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1968年,就是这块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牵动亿万人心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程虹1974年插队的板厂村,便是其中的一个生产队。

“从1968年开始,一共从城里来过69名知识青年。”1947年出生的王光套是当地人,由于年龄稍大,他不仅见证了40多年前“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而且,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每一名知青的名字。

“王照合?我当然知道!当年,他和每个年轻人关系都很好,大家都很敬重他。”听到熟悉的名字,王光套有些惊讶,当他听说了程虹曾在文章中多次夸奖这位“石头队长”的事情后,神情中瞬间写满了忧伤。

“十几年前,他就去世了。现在,家里还有俩孩子在附近的厂里上班,白天很少在家……”话说到一半,王光套点了根烟猛抽了一口。稍稍思索了十几秒钟后,他想起了一件往事:对了,王照合去世前身体很不好。记得有一年,程虹还委托过一个同组的下乡知青,给他捎回来500块钱。”

虽说平日里只顾着忙劳动,打交道并不算多,但在王光套的记忆中,他对才华出众的程虹印象特别深刻。

“当时,公社经常组织报告团演讲,我平时特别爱唱,总喜欢给大家表演节目。那时候,程虹主要负责给大家演讲。”几次“同台合作”之后,王光套突然发现,程虹除了性格随和、平实之外,文艺才能也很出众。

说起大伙儿的评价,他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那时候,生产队里人人都夸她有才华。”

不仅如此,当时身为生产队“第一组长”的程虹,还在平时的劳动中,给王光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程虹所在的小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铁姑娘队”,每次都是她带领大家揽下了队里最重、最难的活儿。“当时,在我们全公社,‘铁姑娘队’的队员们,绝对是人人敬佩!”隔几年就要

回一趟老家

   

  走进知青当年生活的宿舍,一块镶嵌在门头下面、写着“板厂村知青旧居”7个大红色字体的小牌子映入眼帘。这里,是程虹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有时候,那些来这儿插过队的人会到这里看看,我就负责接待。这些年,所有返回过这个小院的人,我都记得。1993年的时候,程虹回来过。”王光套说。

  重新返回过板厂村的程虹,1994年8月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难忘那片热土》。程虹这样描述下乡的那段岁月:“脚下这条曾走过多少回,至今还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满了无限留恋,在那里我们洒下血汗和泪水,在那里有我们永志难忘的乡亲。”

  1957年,程虹出生在干部家庭,父亲程金瑞时任共青团河南省委副书记,后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顾问,是副部级干部,母亲刘益清是新华社记者。

“这女孩儿真有本事,虽是高干子弟却没有一点儿骄横之气,有魄力,实实在在。”市民柴春泽在参观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时,听到程虹当年的知青同伴说:“据说程虹隔几年就要回乡一趟,嗅嗅泥土香,听听老家的乡音味儿。”(据《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