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返乡笔记走红,“知识的无力感”引争议
2015-02-25 23:26:44
春节期间,上海大学博士生王磊光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疯传。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农村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没想到,就是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许多网友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有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
此文也让中国农村的现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并收获诸多回应,有肯定的声音,也有争议之声。日前,一篇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在澎湃新闻网上发布,以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的视角看乡村。“古鱼”对农村大学生“近年情更怯”的现象表示不认同,在他看来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对此,王磊光回应,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
王磊光的这篇笔记获得了他的导师——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王晓明的称赞。王晓明表示:“从现代早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从农村出来到城市求学的人,总体上是能够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其他没有这个机会的人信任‘求学是人生正道’的,有这个信任在,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现在似乎越来越像上世纪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每月赚1400元,当得知我一个大学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时候,很同情地看着我:‘算了,下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