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B-A02版:晨报02版
          

5名大学生来到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屯村
下地干农活儿,传递农产品营销新理念


大学生宋一元(左)等人在帮村民分拣土豆


 “这5个娃都是好样儿的,这么热的天肯下地帮忙干农活儿,还热情地给村民们讲如何因地制宜选种更合适的经济作物,给大伙儿普及市场营销理念,这些对村民们有很大的帮助。”7月24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屯村村民陈玉均致电百姓热线称,7月22日,他们村来了5名下乡实践的大学生。

5名大学生进村服务

7月22日一大早,5名身穿白色T恤、背着书包、打着“农业公益服务团”旗帜的年轻人走进大屯村,一下子吸引了不少村民的注意。

团队里有一位个儿不高、瘦小的女孩儿,她叫陈金华,是这次下乡实践活动的负责人,也是在大屯村长大的。

 没有隆重的启动仪式,也没有大声地喊口号,十分简短地和村干部沟通后,陈金华从家里骑来一辆电动三轮车,拍了一下座位便招呼其他几个同伴上车,然后钻进村东南边的田间地头,帮村民们收土豆、收西瓜、除草……

“没想到,这几个娃还真是来干实事儿的,真不怕苦。”一天下来,就连之前质疑这几名大学生是来“装样子”的村民也竖起了大拇指。

传递农产品营销新理念

 7月24日上午9时刚过,气温已上升到34℃。

 在大屯村东侧的一片土豆地里,除了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陈金华和同伴刘洋、宋一元、王春霞、魏冰也在其中。他们一边和村民们交流土豆分类的经验,一边将分类好的土豆装箱,汗珠不停地往下落,他们也顾不得擦。

陈金华说,他们5个人都是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分别来自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等不同的专业。今年年初,他们在学校和省里举办的“创青春”比赛中,以“互联网+农业”为主题的项目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和省里的二等奖。为了将获奖项目付诸实践,他们放暑假前就开始筹划下乡实践活动。

“我听村里人说,去年周边一些村庄的村民因为不了解市场供需,也没有销路,导致种的山药、自己做的粉条等农副产品出现滞销的情况。”陈金华说,这让她联想到,他们专业课中的远期合约、监测市场动态等知识,正好可以用到农产品销售上。

“很多农民并不了解这些,更没有订单意识。我们想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更多农民更好地了解现代农业和当下市场环境下农产品的销售,将先进的农产品营销理念带给他们。”陈金华抹掉手上的泥巴后笑着说。

村民们的认可,就是最大的鼓励

团队里的宋一元、刘洋从小生活在城市里,从来没有下地干过农活儿。这次实践,他俩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两天就晒黑了很多。

“我们了解到,农民辛辛苦苦种一年的庄稼,一亩地收入只有千余元。虽说现在农业生产机械化逐渐普及,而且有的村民已经转向种植经济作物,但大多数村民的种植观念还很传统,对于农产品的销售途径更是迷茫。”宋一元说。

上午10时左右,气温已经升到36℃,记者感觉有些头晕,团队里的魏冰还蹲在地里帮村民捡土豆。她告诉记者,他们只是体验了一天,相比农民整日和土地打交道,这点儿苦根本不算什么。如果他们能把市场化的销售理念传达给大家,帮村民们多挣些钱,这就是有意义的事。

7月24日是陈金华等人下乡实践的第三天,前两天他们已经骑着电动三轮车在村里转了十几圈,走访了40余户村民,还到村里种植香菇、土豆、西瓜的农户家中进行了先进市场销售理念的讲解。

“村民们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陈金华笑着说。

锻炼了自己,帮助了村民

团队成员王春霞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策划一场农业知识讲座,希望让更多村民了解农产品的营销理念。“我们希望把这几天看到的、想到的整理出来,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老乡们好好交流交流。”王春霞说,他们在学校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他们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少农民听说种啥能赚钱就种啥,也没考虑过成熟后的农产品咋卖,更不会提前找市场寻买家。”该村村民吕爱喜说,他和大学生们交流后受益匪浅。

“一户带动多户,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很重要。我们发现不少村民还是只凭几十年的耕种经验生活,但现代农业需要有先进的理念支撑。”陈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