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伴随着骨折的剧痛长大,又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他自学成才,学会了编程,出版了两本书,编写了剧本。我市首部微电影《如果有如果》编剧王冬向记者讲述了他———轮椅上的多彩人生
2013-03-01 03:14:05
□本报记者 陈海寅
他没有进过一天学校,讲起话来却字字珠玑,出口成章;他没上过任何辅导班,却在计算机方面自学成才,先后出版了两本书;我市首部微电影《如果有如果》的剧本,也是由他操刀创作。他叫王冬,今年30岁,是一名只能靠轮椅行动的残疾人。
2月27日下午,记者在浚县一家音乐餐厅里见到了王冬。乐观、随和是他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生下来就是“瓷娃娃”,疼痛伴随他成长
王冬说,从他记事起,记忆里就满是疼痛。
“听奶奶说,我还在牙牙学语时,家人只要碰到我的右臂,我就会哇哇大哭。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骨折。当时接好后,家人也没太在意。可是后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身体其他部位也陆陆续续地出现骨折,并且都是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发生,家人这才慌了神。几经辗转检查,最后确诊为‘先天性成骨不全’。”王冬说到这里,神情有些黯然。
他说,医生告诉他的家人,这种病症当时没有有效的医治方法,只能等他十五岁之后才有可能自愈。家人为了保护他,到了入学的年龄就没有送他上学,平时也很少让他出去玩。他的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不断出现的骨折所带来的疼痛。
“小时候,看着同龄的孩子一个个步入学校,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我的活动区域只有奶奶家不大的院落,连个伙伴都没有。”王冬说。不过好在那时他还能自如地行走。
“十来岁的时候,爸爸为了让我早点恢复健康,先后带我到医院做过几次手术。可是结果并不理想,最后我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王冬说,那几年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光。不能行走,活动区域只有床。可对他来说,最痛苦的不是站不起来,而是孤独。
“没有伙伴、没有朋友,只有亲人们偶尔的问候,那种感觉特别孤独。那时候我已经懂事,看着这样的自己,我很迷茫、很无助。”王冬说,回想起那些时光,他至今仍感到很心酸。“我很感谢姑姑教会了我拼音。后来我就搬着字典识字,慢慢地就能独立看书,还能写些文章。”
自学成才,出版两本书
“十五六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轮椅,我终于能下床活动了,并且也不再出现骨折的情况。”王冬说,能下床之后,他被压抑多年的情绪一下得到了释放,他着魔一样地出去玩,最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还经常夜不归宿。“那是一段有点堕落的岁月。网吧、游戏厅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还沾染了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气。”
或许是本性使然,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王冬就醒悟了。他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后来我戒了酒,烟也很少抽了。而我在计算机方面似乎有些天赋,很多知识都是无师自通。”王冬说,20岁那年,他在网上看到一家出版社征集计算机教程的信息,而自己在这方面又很精通,就抱着试试的心态尝试写了一本名为《Dreamweaver4看图速成》的书。“没想到很快就被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听说现在被一些大学当成教科书使用。”
此后,王冬又和一名在校大学生合写了一本名为《动画制作实例》的书,也很快被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其自怨自艾,
不如乐观面对生活
微电影《如果有如果》是王冬投入很多心血的一部作品。该片讲述了两个年轻恋人坎坷的情感之路,主要拍摄场地选在美丽的淇河边。该片已于2月14日在迅雷看看首播。
说到这部微电影的剧本,王冬说,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的感情经历。王冬18岁那年,邂逅了一位女孩。对方身体健全,温柔可爱,双方相识一年后坠入爱河。可是这段感情遭到了女孩家人的强烈反对,最后无疾而终。此后两人还陆续有过来往,但王冬主动和对方断了联系。
“我很清楚不可能有结果,不如让她安心寻找幸福。”王冬说,和她相识的近十年,已经为他的人生留下了很多记忆。曾经拥有过,他已知足。
如今王冬在做编程。原本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的他,接触了编程之后,已掌握了不少英语单词。他说,他每天都看编程方面的书,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王冬说:“高兴一天是过,不高兴一天也是过。与其自怨自艾,不如乐观自信地面对生活,让自己的人生尽可能充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