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淇县高村曾是淇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又是南北交通咽喉,故取名“淇水关”,据传黄飞虎曾在此驻守。经过3000多年的风雨洗礼,如今的淇水关狼烟散尽、战火消弭,像一位解甲归田的老者,清静、恬淡———淇水关:兴衰荣辱话沧桑


淇水关南门。       本报记者李国庆摄于7月20日


□本报记者 王利英

第一次看到淇水关是在两年前,从淇河东岸向西望,模糊地看到一个圆形拱门,记者以为是家农家乐,就没有多留意。

第二次看到淇水关是在今年7月20日,了解到它在历史上曾占据过重要的位置,知道这里有一座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的古石桥,还有一条由青石铺就的明代官道,上面清晰的车辙令人遐思。

然后第三次、第四次……每到访一次,对它的了解就更多一些,也更迷恋一些。

始建于明代的古石桥

由青石铺就的古官道

  连接淇水关与淇河东岸的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成化十三年的古石桥,据《浚县志》记载,它是明代兵部尚书王越修建的。

从远处看去,淇河古石桥虬曲斗折,呈太极走势(利用桥体的弧度减弱洪水的冲击力)。桥面上的青石大都呈长方体,长约1.7米、宽约0.5米、厚约0.3米,青石与青石之间由铁燕尾连接,我想这也是桥面保持完好的原因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俊智告诉记者,古代没有钢筋水泥,为了巩固桥身,桥面铺成后,石匠们在相邻的青石上以缝隙为中线,先凿成一个横“8”字形,然后在里面浇上熔化的铁水,每个铁燕尾需要浇铸铁水约4.5公斤,这样青石与青石就被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

“现存明万历四十五年《修太平桥碑记》、清道光四年《重修淇河古石桥碑记》、清同治五年《修淇水桥碑记》都可以看出古石桥在历史上的地位。现存的古石桥是1955年由国家拨款修缮的。如今,这座桥成了淇河上唯一保存下来的古石桥。”淇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副研究员王小运说。

记者闭上眼睛,遥想当年,曾有多少官家信使背负着十万火急的公函从这里飞驰而过,多少才子怀揣金榜题名梦从这里赶赴京师……(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