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群连片古民居 千姿百态古建筑
——浚县白寺乡白寺村探访记
2013-08-24 03:11:53
古槐掩映下的一处古民居。
大壶天洞窟。
□本报记者 李雪婷
见习记者 王鹏 文/图
浚县城西九公里白寺山东麓有一处古朴的村落,名为白寺村。据《水经注》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东巡经黎,于白寺山祭祀西岳,白寺山遂改名为白祀山,白祀村由此得名。金大安二年(1210年)《重修赵王庙碑》记为长丰乡白祀寨。明成化年间建隆兴寺后改称白寺,白祀村也改为白寺村。村中清朝古民居成群连片,古建筑千姿百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8月16日,记者来到这座村子进行了采访。
距今300多年的
清朝民居成群连片
走进白寺村,只见村道蜿蜒曲折,古朴幽静,青砖碧瓦的建筑成群连片,一条护村河从东南蜿蜒而过。巷子口,几位白发老人恬然闲适地坐在石头上乘凉、聊天,甚为惬意。
历史上的白寺村秉承耕读传家的思想,多是以种田为生,也有不惜力气的人靠在山上打石头为生。大约从明代末年起,村里面的建筑多了起来,渐渐市井鼎沸。
至今,白寺村内诸多古民居保存完好,仍有村民居住其中。白寺乡包村干部白秀臣告诉记者,目前村内大大小小共有45处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朝年间,有的还可以从门头的题字上看到修建的年月,有的已经模糊不清。最早的一处古民居,据说是建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村里的老人说曾经亲眼见过房梁上的题字,记载了建造的时间。可惜,现在已经看不清楚了。
随意进入一处古民居,杂草丛生的院落,精雕细刻的门楣,镂空的花窗,吱吱呀呀的楼梯,伸手触及斑驳的墙体,一种跨越时空的沧桑感便透过指尖在心头蔓延开来。古民居外面成排的拴马石,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大屋的墙体、房屋的局部装饰都是采用本地青石雕刻而成的,花形精美,兽形栩栩如生;建筑所用木料,全部采用古代防腐防虫技术处理,如今仍保存完好,几处木雕门楼也颇为精致。据介绍,有的宅院墙壁、窗户全部用石头砌成,院中设有两层楼高的“望台”,是为了抵御土匪入侵而建造的。
“五脊六兽”的武举府
是村中最讲究的建筑
白寺村最有名的古民居就是“武举府”了。村里人告诉记者,这座宅子曾经在清朝出过一位武举人,至于这位武举人是在哪一年中举,姓甚名谁,村里人说不清楚,也无从考证。但这座古民居是村中最为讲究的建筑,是毋庸置疑的。
70多岁的老人毛学仁是村里有名的读书人,了解历史。他告诉记者,武举府为三进院,硬山式建筑,屋顶上曾经有“五脊六兽”(我国的古建筑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统称五脊。在五脊之上安放六种人造的兽,合称“五脊六兽”),只是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