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的卫河(永济渠)滑县至浚县段和浚县黎阳仓遗址成为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成功对我市有何影响?遗址如何保护开发?我市有关专家表示———大运河应保持原有风貌
2014-06-28 00:39:17
□本报记者 解静怡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我市有何影响?所涉及的遗址将如何保护开发?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变化:申遗让大运河重新“活”起来
6月26日,记者来到位于浚县小河镇境内的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时,几位村民正在河道旁消暑。村民李付堂说:“我从小在卫河边长大,对卫河有着别样的感情。多年来,卫河水由于上游的污染,水质较差,只能用来浇地。在一些河段,河道全是淤泥和垃圾。”
李付堂告诉记者,自2006年卫河(永济渠)浚县段开始申遗以来,常常能看到工人们在卫河河道两岸进行绿化,对河堤实施维护整修。“是申遗让大运河重现了往日的风采,河道干净了,两岸还栽种了树木,大家也愿意到这儿来玩儿了。”李付堂说。
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副股长郭如民表示,为有效保护和展示大运河浚县段的各类文物遗存,浚县开展了卫河(永济渠)浚县段河道清淤、遗产小道铺设、环境整治、环境绿化、污染源治理等工作,是申遗使大运河发生了巨变,让大运河又重新“活”了起来。
影响:为大运河带来保护与关注
“大运河申遗成功,不仅为我市带来了巨大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为大运河本身带来了保护与关注。”6月27日,市文物局局长张长海说。
张长海表示,在大运河申遗的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大运河保护给予高度关注,掀起认识、研究、保护大运河的社会热潮,吸引大量社会资源向大运河遗产保护领域聚集,使遗产保护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改善。
“申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保护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为广大群众所关注才是目标。申遗成功必将增强人们对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张长海说。
“卫河浚县段尽管由于水源减少,部分河段出现断流,导致水运中断,但至今仍发挥着多方面的水利作用。”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说,“申遗不仅让大运河重新‘活’了起来,更唤醒了民族记忆,这是人们对文化基因的自觉传承。这种自觉,也是最可信赖的保护力量。”
挑战:遵循“零干预”
原则进行保护展示
“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其重焕风采赢得了机遇。”对于大运河浚县段未来的保护开发,张长海表示,应遵循“零干预”原则,在不违反《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的情况下对大运河进行利用,尽量不让其周边环境发生太大的改变,不破坏其风貌。“目前,浚县文物旅游局已经成立了监测平台,全天候对大运河浚县段进行监测。”
浚县文物旅游局文物管理股股长刘现中认为,申遗成功,意味着我市又多了一张彰显魅力的名片,对城市知名度和文化品味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为发展文化旅游经济提供了新的契机,为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带创造了条件。
“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大运河从申遗准备为主到保护展示为主的重大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大运河浚县段保护管理常设机构,重点做好‘黎阳仓遗址展示工程设计方案’的报批与工程立项,继续加强内涵挖掘,推进集大运河景观展示、旅游、休闲、教育于一体的‘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带’建设,逐步恢复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刘现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