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排头兵———我市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综述
2017-07-17 03:05:57
□本报记者 李霄楠
自2015年8月我市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以来,共有249名驻村第一书记活跃在鹤城大地,实现了对全市9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89个“软弱涣散”村的全覆盖,驻村第一书记成为脱贫攻坚排头兵。
强班子、抓队伍,基层基础得以夯实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关系着脱贫攻坚的具体成效。
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因为长期没有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领头羊”,经济发展和组织建设几乎陷入停滞。“牵牛要牵牛鼻子。”该村第一书记胡芳芳说。自驻村以来,她着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通过“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全体党员利用“党员活动日”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知识测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为全村30余名党员上了《做党性强的三家村人》专题党课;实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履职承诺制度,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党员自愿认领岗位,主动参与村里环境综合整治、矛盾调处、信访维稳、扶贫帮困等工作……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村民中的良好形象树起来了,班子也更团结了,形成了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此外,胡芳芳利用参加省侨代会的机会,用诚心打动了南阳侨界代表、福美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苋来村投资扶贫。马苋先后捐赠20万余元慰问金和慰问品,成立公司推进产业扶贫,还投资2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自来水管网工程、污水管网工程等项目,更将党组织关系转到三家村,专注帮三家村谋发展。经过半年的帮扶和相处,该村党员推荐马苋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党组织顺利完成整顿和配备工作。
实际上,不仅仅是三家村,随着我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入,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日益显现。据初步统计,驻村工作开展以来,全市驻村第一书记指导村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949次,帮助完善提升村“两委”班子140个,帮助发展党员97名,帮助建设和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服务设施等158个(处),全市75个第一书记驻村的“软弱涣散”村有了转变。
舍小家、为大家,助力39个贫困村 脱贫摘帽
7月15日是周六,淇滨区上峪乡桑园村第一书记刘伟仍在桑园村坚守岗位。事实上,她已经在桑园村连续坚守了4个多月。
自从2015年9月撇下年仅2岁半的双胞胎儿女驻村工作以来,她和家人一直聚少离多。“前几天很热的时候,女儿对我说,妈妈,我的鞋太热了,别人都穿凉鞋了,你也给我买一双吧。”说到这里,刘伟不禁哽咽起来,“都入伏了,她穿的还是我春天给她买的鞋,因为我没时间陪她去买。”
因为驻村工作,刘伟错过了许多十分重要的时光:(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