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觉助力中原振兴
2017-09-18 00:45:40
□新华社记者 刘雅鸣 双瑞
疾驰在中原大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绛红色的文化遗迹路标牌随处可见,提示着过往旅人,这里曾创造过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在投去敬意的目光时,人们蓦然发现,曾沉睡着的文化河南形象正越来越清晰、鲜亮。
近年来,河南发掘文化生产力,不仅实现了文化自觉的复苏,更激发了文化自信。文化“活起来”“用起来”“强起来”,正在引领古老中原走向复兴。
活起来:古老中原重拾文化自信
“大宋公平秤,老包给您称体重。小姑娘不胖不瘦,聪颖灵秀,将来能成博士后。”日前,59岁的王惠髯须飘垂,一身长袍作包公打扮,绘声绘色的说词让家长孩子都乐开了怀。
在仿照传世名画打造的开封清明上河园内,王惠是一处别致的风景。他借鉴包拯放粮赈灾的历史典故,用一杆“大宋公平秤”为游客称体重。得益于他的京剧、快板儿等才艺功底,19年来,吸引了六七十万人次体验。
这杆秤不仅带来稳定可观的收入,还为王惠赢得了尊敬。“我是被文化改变命运的人。”中年下岗的他,如今已是当地文化名人,常受邀出席各类文化活动。
文化基因的唤醒,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开始活起来,并在现代生活中发挥鲜活效应。
“文化自觉的原动力来自于百姓。”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有感而发,古老的中原大地底蕴深厚,长期受传统文化滋养的老百姓,对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文化成为一种广泛追求的生活方式”。
读书、看演出、听讲座,无论身在繁华都市还是普通城镇,人们开始用文化类活动填补业余时间,插花、琴艺等更为精致的“雅生活”随之悄然兴起。在“花都”鄢陵,昔日老农侍花弄草,打造出一个长江以北最大的花木基地。
“政府要做的就是顺应民间的文化热情,搭建舞台满足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杨丽萍介绍,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就释放出巨大的红利。河南已建成352个博物馆、157个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39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万多个乡村文化大院,全部零门槛免费开放,还布下1000多个乡村书店网点。
“民间力量十分强大,看到哪个遗址被破坏了,大家就会马上举报。”曾任郑州市文物局局长的阎铁成说,普通百姓文保意识的觉醒最令人欣慰。
不久前,曾捐赠19件文物的河南商水农民何刚去世,引发全社会怀念致敬,故宫为其举办了高规格的追思会。作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化的价值正被普通人了解和珍视。
底蕴深厚的河南重拾文化自信,普通百姓的文化获得感不断提升,也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特别是中原复兴的新引擎。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