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日报01版
          

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引进育强产业提升脱贫底气


 2016年3月,市委书记范修芳为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牵线搭桥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鹤壁万银服装有限公司投产,吸纳该村及周边村贫困人口等人员100余人就业。图为该公司生产车间。



 刘井固村内企业河南鹤鑫家具配件有限公司为近10户困难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图为该公司工人在维护机器。



 图为刘井固村小学的孩子们放学后从干净整洁的村内道路上走过。鹤报融媒体记者 张志嵩 摄


开栏的话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征程上奋力前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今日起,本报开设《脱贫攻坚村村行》栏目,写脱贫故事、讲脱贫亮点,以记者独特的视角,全景展现我市精准扶贫一线的动人场景和喜人成绩,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霄楠

浚县王庄镇刘井固村是建档立卡省级贫困村,人口320户、1258人,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土地和务工,人均只有1亩多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如何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有活儿干、能增收,让老弱病残生活有保障?刘井固村因人因户施策,为贫困村民量身定制了一条产业扶贫之路。

 引来“卫星工厂”,让留守妇女就近就业

4月8日,天刚蒙蒙亮,刘井固村脱贫户刘红菊就早早起床,准备一家人的早饭。每天除了做饭、打扫、照顾老人、接送孩子,她还要在家门口的服装厂上班,日子过得忙碌、充实。

刘红菊上有公婆、下有3名子女,还有年老体弱的父亲、叔叔需要照顾。但家里的劳力只有她和丈夫两人,土地也只有两亩多,生活负担非常重。

为了撑起这个家庭,刘红菊的丈夫刘军帅远赴天津打工。刘红菊也曾想过出去打工,可是老人孩子都需要照顾,琐碎的家务活儿把她牢牢地拴在村里,脱不开身。

“像她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农村妇女,基本上都出不去。”刘井固村党支部书记刘书月说,因为之前村里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很多留守妇女基本没有收入。

2016年3月,由市委书记范修芳牵线搭桥引进的产业扶贫项目——鹤壁万银服装有限公司竣工投产,这让像刘红菊这样的留守妇女有了摆脱贫困的机会。

“厂子就建在小学门口,离家也就几步路,接送孩子、洗衣做饭、照顾老人都不耽误。”刘红菊说,“俺这儿是计件工资,但俺手笨,工资比别人少点儿,就这一个月也有1000多块钱呢!”

刘井固村引进的鹤壁万银服装有限公司是全省“巧媳妇”工程示范项目,通过“卫星工厂”的形式建设4条智能化服装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年产休闲裤100万条,年产值6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刘井固村第一书记周福军替刘红菊算了一笔账:她的丈夫刘军帅打工收入每月2000多元,刘红菊每月工资收入1000多元,再加上金融扶贫收入1500元,企业帮扶收入680元,到户增收分红1260元,幼儿保教费补助1000元,去年刘红菊家的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她家也已在2016年年底实现脱贫。

和刘红菊一样在服装厂工作的,还有刘井固村贫困人口17人、非贫困人口60人以及周边村的贫困、非贫困人口60余人。他们大多数从2016年建厂时就在这里工作,每月一两千元的工资,让他们增加了收入,摆脱了贫困。

帮村内企业融资扩产,让出不了远门的中老年人就业

为挣钱,村里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