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古城换新颜文脉永续传
2018-06-26 08:26:52
始建于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的浚县古城墙吸引了大批游客。
浚县县衙,大门前有照壁,大门内有仪门、大堂、二堂、三堂及房科,县衙东部有典史署、县丞署,西侧有监狱、花厅等。
海棠谷位于连接浚县西城门和北城门的城墙内侧,因种植6000多株品种多样的海棠树而得名。
风情四合院位于浚县古城县前街东侧,拥有明清建筑50余座,包括刘家大院、王家老宅、著名数学家刘亚星故居等。
浚县古城夜景,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
浚县黎阳仓遗址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该仓约可存粮3360万斤。
(上接第一版)
不做表面文章 挖掘“深”的魅力
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要有物质的载体和文化的空间来作证,即必须要有文脉的传承,文脉是生生不息传承的文化传统。
浚县之所以被称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是因为它有着上千年的建城历史,更在于这座古城有着一条清晰的历史文脉。这里除了有古老的城垣、官衙、府邸和古街区等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及在中国历史上与浚县密不可分的文化名人。
寻着这一文脉在浚县古城中行走,你会感到:每走上一条古街,内心会涌出思古之幽情;每走过一座古桥,脑海中会浮现一段古老的传说;每迈进一座古宅,眼前能浮现一位历史人物的生活场景;甚至每站在一个街角的拐弯处,都能勾起一桩历史往事……
浚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并非是走马观花,而是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浚县自古以来就有珍视文化资源、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明代知县蒋虹泉捐家财迁碧霞宫,知县李永茂捐俸修城墙;清代知县刘德新建吕祖祠,知县梁通洛立文治阁……
如今,浚县县委、县政府同样对浚县古城的保护建设高度重视。按照既定规划,浚县以“点”为基础、“线”为纽带、“全城”保护为终极目标,突出古城原真性保护的同时,也注重挖掘古城的内涵。
保护“点”,就是保护单独存在的古建筑、文物史迹。浚县先后对古城墙、云溪桥、古粮仓、文庙等进行了全面保护性抢修;对县衙、城楼等进行了复原;修复了李公馆等一批遗迹,使浚县古城的典型明清建筑风格完整展现。
保护“线”,就是保护相连成线的历史文化街区。以西大街为范例,浚县启动实施了西大街历史街区综合整治,形成古城完整的历史脉络。然后将东南北三条大街、县前街、庙前街、南山街历史街区按照“修旧如故”的原则,对建筑体量、风格、色彩、高度进行了严格控制,同时配套建设了排水等设施。
“古城的保护建设仅凭一腔热情是不行的,必须规划先行,保护其形式的同时注重内涵的挖掘。此外,强化两类文化资源组合,实现相互借势、相互保护,形成相得益彰的优势。”浚县古城办韩守富说。
浚县对古城的深入开发,不仅体现在古城保护上,也体现在对古城内涵的挖掘上。
浚县古城县前街东侧,紧邻浚县古县衙,有50余座明清建筑,明清时期有许多县衙公务人员和县城富户在此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公房,每个四合院内住着四五户人家。由于住户多房子小,很多住户就根据各自需求,在院子里搭建了小房子,或作为储物间,或作为厨房,这些小房子毁坏了四合院原有的布局和美观。拆除了违章建筑,并对这些古建筑进行加固等修复工作后,人们突然发现:这些市井之间的古建筑中,不仅有浚县兵役局遗址、著名数学家刘亚星故居,还有耕读传家的王家大院等。
在浚县,这样的明清古建筑还有很多,围绕它们的故事也有很多:有反袁志士张宗周投身民主革命的故事,有拔贡卢逢瑞创办浚县希贤学舍的故事,还有明朝武举人李玉文一座宅院占半条街的故事……
为了配合古城保护修复,传承名城文脉,浚县还编纂了《浚县古城文史资料荟萃》,在该书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编纂《浚县古城文史资料荟萃》的目的,不仅是为失去了的宝贵家当列清单,更是为古城重要节点的保护、修复、重建提供资料依据、文史支撑。这既是策划此书的县领导的初心所在,也是编纂者的心愿。
依托历史遗存,激发“活”的生机
循古向新,是浚县激发古城生机活力的选择。
“循古”,即按照古城发展的定位和特点,保留好最原汁原味的浚县;“向新”,则是在传统建筑的“瓶子”里装入一些现代业态的“新酒”。
丰富的历史遗存是传承浚县古城文脉的最大根基。“从南京到北京,抵不过浚县城”这是浚县老百姓的口头禅,从这句话中便能听出浚县人的文化自信。
也难怪,浚县境内保存了300余处名胜古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4处16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7处10项。
“浚县古城的保护建设与旅游开发是同时进行的,要想让古城火起来,必须先让古城‘活’起来,‘活’起来自然就火起来了。”对此,浚县古城办工作人员感慨良多。
按照规划,浚县古城西大街被划定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遏云楼就位于西大街南侧。据当地老人说,这座古戏台以前主要用于敬神、颂神、拜神、许愿、还愿,戏台上唱的是“神”戏,跳的是傩(nuó)舞。现在这座戏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大平调展示的舞台,路过此地的市民经常能听到戏台上传来的铿锵有力的唱腔。
“对大平调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保护,除了专项扶持资金,就是给他们舞台让他们去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大平调,喜欢大平调。”浚县古城办韩守富说。
在浚县西大街,除了能听到浚县大平调,还能找到许多浚县老字号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的商铺。吴二锅花生米、憨刀泥塑、屯子石雕、木雕等都聚集在此。
张彩军是鹤壁市书法家协会的一名会员,当了解到浚县南小门里街规划为文化街,鼓励书画爱好者到该街成立工作室时,就在古县衙斜对面开了一家书斋。随着来浚县古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书斋的生意也越来越好。“这都是古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张彩军说。
为了避免传统文化元素成为“盆景”,让年轻人亲近古城,浚县古城还增添了民俗体验、娱乐休闲、特色美食等业态。
现在的浚县古城,正如70岁老人张爱真快板中描述的那样:要说风光最秀美,哪儿都不如咱浚县。城西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已数年。城内道路青石铺,建筑古朴实少见……感谢党的好领导,人民愉悦赛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