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更美更宜居
2018-12-29 05:50:31
卫都街道黄庄村新貌
桥盟街道吴寨村
西岗镇秦街村
高村镇新乡屯村
庙口镇东场村清理残垣断壁
庙口镇葛箭村村民在清理河道
灵山街道南四井村
朝歌街道东街村
北阳镇青羊口村
黄洞乡东掌村
□本报记者 原昆鹏
如今,走进淇县灵山街道办事处赵庄村,满目青山绿水,处处游人如织。该村治理河道400多米,建成了2400平方米的“荷塘月色”,整修过的河道成为该村亮点之一。村干部带头拆院墙,以前的石头房成了度假村。
来到淇县卫都街道办事处黄庄村,宽达8米的主干道让人眼前一亮,通往各家各户的路也被全部硬化。新修的路旁栽种着整齐的树木,健身器材、垃圾池等设施一应俱全,村内环境干净整洁,村民笑逐颜开。
…… ……
随着淇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推进,一座座往昔“蓬头垢面”的村庄实现了美丽嬗变。
浓浓的乡愁,离不开青山绿水,离不开美丽乡村,更离不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近年来,淇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一项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民生工程来抓,作为打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2018年10月中旬,该县启动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月活动,大员上阵,全员发动,全域推进,全面清理,举全县之力,打一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攻坚战,从根源上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目前整治工作仍在持续中。
近几十年来动作最大、投入最多、整治效果最好的一次活动”
“县里成立的督导组每天到我们村指导工作,帮助我们成立环境治理委员会,制订卫生保洁制度,帮助我们清理垃圾等,工作效率高得很。”高村镇新乡屯村党支部书记周树芳说。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该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行动指挥部,设立了指挥部办公室,建立了定期例会制度,强力组织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月”行动。通过开展“三清”(清垃圾、清庭院、清沟渠)“三治”(治污、治乱、治残垣断壁和障碍物)“三改”(改路、改厕、改垃圾处理方式)行动,努力使乱搭乱建乱占、垃圾杂物乱堆乱放、污水废水乱排乱流、农业废弃物乱堆乱埋等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该县采取县级干部分包乡镇、乡镇办班子成员包片、包片干部包村、村“两委”干部包户四级分包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大员上前线,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到各村督促检查指导整治工作;先后3次召开现场观摩评比会,晒工作,晾成效,对照先进找差距,促进观念转变和工作提升。同时,该县整合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力量成立9个督导组,每个督导组负责一个乡镇,一天一督导,一天一小结。通过观摩评比、督导通报,在全县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全县上下迅速掀起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潮。
此外,集中整治活动全部结束后,该县将参照省农村人居环境验收标准,对全县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进行综合考评,依据考评结果和工作开展情况评出一、二、三类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资金奖励,县财政拿出400万元对成绩突出的乡镇进行奖励,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乡镇进行全县通报批评,责令其限期整改到位。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县166个行政村全部在积极开展环境整治。该县垃圾处理场每天垃圾进场量由最开始的100吨上升到现在的3000吨。集中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平均投入资金300万元,全县预计共投入资金6500万元。全县共清理陈年垃圾38万吨,垃圾处理厂处理垃圾18万吨,全县动用大型清运设备1.2万余台次,清扫保洁人员4万人次,清理残垣断壁1800多处,修整路面18万平方米,清理沟渠杂物1200余处,治理污水乱排2200余处。
目前,农村垃圾整治工作处于收尾阶段,陈年垃圾清理工作基本结束,整治工作重心向提升标准和整治道路环境转移。目前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已开始粉刷墙面和规整绿化村道、巷道,国道、省道沿路环境整治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
“我们不漏死角清‘脏’,不遗余力治‘污’,不留后患整‘乱’,因地制宜修‘路’,因势利导美‘庭院’,目的就是要让农村环境达到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实现“六美”(城美、村美、宅美、路美、河美、渠美),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淇县县委副书记马晨阳说。
创立“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团队运作、强化监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我们公司进驻淇县以来,先后投资4500万元,购置了垃圾分类收集筒4.5万个,240L收集垃圾箱8300个,各类环卫车辆295辆,建设了垃圾压缩中转站7座,在全县166个行政村配备了761名环卫保洁人员。我们公司良性运行后,将使淇县所有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村庄干净整洁,街道更加亮丽。”淇县淇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李亚平对记者说。
今年9月25日,淇县完成了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项目招标工作,中标公司为河南联合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月份该公司在淇县成立了淇县淇洁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1月1日,由该公司全面接管淇县城区和9个乡(镇、街道)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目前,全县农村垃圾清运设备全部配备到位,166个行政村专业保洁队伍全部设立,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全部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截至目前,全县保洁人员全部到位,垃圾清运设备全部配齐,保洁公司与各乡镇签订了交接协议,保洁公司良性运行后,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100%。
在该公司全面接管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前,淇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相关县直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县城管局成立了城乡垃圾治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全县城乡垃圾治理工作,设立了考核小组,负责对各乡(镇、街道办)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进行监督考核。
各乡(镇、街道办)均成立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环卫保洁公司在每个乡(镇、街道办)配备一名大队长,负责对所管乡(镇、街道办)清扫工作情况、环卫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每5个至6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清扫中队长,协助大队长对保洁员、作业质量、垃圾清运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每4个乡(镇、街道)配备一名督察员,对日常环卫质量进行监督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通知相关责任人进行整改。每个村从村民代表、党员干部中选派1名监督员、1名信息员,对存在的环卫问题,及早报告,尽快解决,对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进行电话访谈。该县共配备761名环卫保洁人员,保洁人员占农村人口总量的3.2%,远远高于上级要求2%的配备标准。
该县还加大了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投入资金1422万元,建设了县生活垃圾处理场分类处理项目。投入资金3265万元,建设了15座垃圾中转站。投入资金6500余万元,购置了132辆洒水车、洗扫车、垃圾收集车和垃圾转运车等环卫作业车辆,全县共配备5000个240L收集垃圾箱,5万个分类垃圾桶,3000个果皮箱,建设生活垃圾压缩站7个,电动保洁车240辆,购置了环卫智慧系统平台。
“我们统筹考虑村庄分布、经济条件等因素,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距离垃圾处理场10公里以内的乡镇,环卫保洁人员、村民将垃圾收集到垃圾桶后,由自装式垃圾车直接运往县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距离垃圾处理场10公里以外的乡镇,由环卫保洁人员、村民将垃圾收集到垃圾桶后,由自装式垃圾车将垃圾运往移动式垃圾压缩中转站压缩后,再由厢车或自卸式垃圾车运往县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实现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达到‘五有’要求(稳定的保洁队伍、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具备齐全的设施设备、成熟的治理技术和完善的监管制度)。”县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冯奇说,“今年,通过引进第三方服务模式,县政府出资3470万元,由河南联合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接管我县城区和9个乡(镇、街道)的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团队运作、强化日常监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已经形成。”
加快创建“四美乡村”
“五美庭院”“美丽小镇”
“借助这次农村环境整治活动,我们认真开展‘四美乡村’创建工作,首先是‘清’,彻底清理垃圾死角;其次是‘整’,6个行政村7000多米道路全部铺设人行步砖,对27处空闲宅基地进行植树绿化;再次是‘管’,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建立农村环境管护委员会;最后是‘美’,对辖区内村庄墙壁进行整体喷涂,统一色调,融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廉政建设内容,绘制墙画,提高群众整体素养。”灵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刘华清说。
要提升颜值,更要提升内涵。“面子”要美丽,“里子”也要提升,乡村才能更加宜居宜业,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能不断提升。
在本次整治活动中,成效比较明显的灵山街道南四井村村民崔光有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村以前都是破砖破墙,脏水乱流,到处是垃圾,苍蝇乱飞,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整治,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垃圾没了,墙也刷了,到处干干净净,心情变好了!干劲儿也足了!”
淇县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制订了创建“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的实施方案,确定了目标任务和完成时限。组织召开了专项会议,动员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按照创建标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确定了灵山办、卫都办、桥盟办为“四美乡村”试点乡镇,由县农办、县文明办重点指导,全程参与创建工作。11月中旬,由县农办牵头,组织文明办、住建、城管等部门对“四美乡村”“五美庭院”“美丽小镇”及“四美乡村”示范乡镇进行了评选,共选出“四美乡村”27个,“五美庭院”730个,“美丽小镇”3个,四美乡村示范乡镇3个。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深化集中攻坚月活动,完善城乡卫生保洁机制,在巩固整治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标准,持续发力,加快建设田园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淇县县委书记、县长王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