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着力构建“一核引领、双心支撑、一带串珠、多点激活”发展格局
让运河千年历史文脉“流动”起来
2020-09-05 04:51:36
近年来,浚县逐步恢复运河古城风貌,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致力于保护建设好“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图为大运河卫河(永济渠)琵琶岛的旖旎风光。浚县文物旅游局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李丹丹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
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大运河结缘千年之久。卫河(永济渠),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越浚县县境,不仅孕育了浚县古城、大伾山石佛、黎阳仓遗址等文化景观,还衍生出泥咕咕、大平调、民间社火、正月古庙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着千年的运河故事。
为让千年历史文脉“流动”起来,近年来,浚县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努力抓好遗产保护传承。谋划建设“三个区”,着力构建“一核引领、双心支撑、一带串珠、多点激活”的发展格局。
筑牢根基
打造“山、水、城”
三位一体的
历史文化名城
曾经的浚县古城,因运河而建,亦因运河而兴。
作为河南省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拥有名胜古迹300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18项。浚县在卫河(永济渠)沿线各市(县)中,拥有城池、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祭祀建筑等遗产类型,且历史风貌保存较好,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北方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浚县遵循“留古、用古、承古、扬古”理念,全面加快古城保护建设步伐,逐步恢复运河古城风貌,持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致力于保护建设好“山、水、城”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总投资50亿元的浚县古城保护与旅游发展项目规划面积2.1平方公里,已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实施建设项目58个,入驻服务企业和特色商铺300多家。东南西北4个城门、古县衙、世袭翰林府、海棠谷等42个项目目前已完成修缮工作,重现传统风貌,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除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卫河(永济渠)浚县段两岸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此,浚县在古城内启动建设了运河文化博物馆以及传统文化研学基地,致力于通过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等形式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
近年来,浚县正月古庙会、泥咕咕、民间社火、西路大平调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无一不在诉说着浚县这座运河古城昔日的繁华。
要想让非遗文化火起来,必须先让其“活”起来。按照规划,浚县古城西大街被划定为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区,并增添了民俗体验、娱乐休闲、特色美食等业态。
采访时,漫步于西大街,听着戏台上铿锵有力的浚县西路大平调,逛着吴二锅花生米、憨刀泥塑、屯子石雕等浚县老字号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的商铺,仿佛窥见了古城昔日的繁华。(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