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财源提效能 打造生态修复“鹤壁样板”
——我市财政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纪实
2022-06-29 07:37:12
□本报首席记者 刘倩倩
巍巍太行山,滺滺淇河水。行走在紧临淇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淇滨区黑山玄武岩地质公园,一侧的淇河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一只只水鸟在水面上缓缓掠过,曾经开山采石留下的矿坑,修复蓄水后变成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原本破碎的山体种上了树木、草皮,绿意盎然,还有环山腰修建的休闲步道、颇具鹤壁特色的观景台……这里已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打卡地。
黑山玄武岩地质公园原本是露天玄武岩矿区,它的华丽“变身”,得益于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深入推进。自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以来,我市以“政府引导、企业履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打造了一批具有鹤壁特色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样板工程,特别是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生态保护修复提升城乡环境“颜值”
一条条道路笔直通畅,清澈的河水穿村而过……鹤山区羑河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将工矿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改造建设成了郊野公园,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游乐、锻炼身体的好去处。
“我们在羑河边住了50多年,这条曾经的洪涝河、臭水沟,现在变成天天都想来转转的‘幸福河’,河道上有拦水坝,河边有游园、停车场,清澈的河水中有鱼儿嬉戏。”附近居民刘根生感叹家门口的变化。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新增长点,羑河流域系统的修复与综合治理是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又一例证。
2018年10月,我市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四大类共94个子项目入选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其中矿山环境生态治理项目70个、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16个、生态系统保护项目6个、土地整治与污染修复项目2个。目前,94个子项目已全部完工,废弃矿山被打造成群众休闲游玩的“生态金山”,昔日臭水沟蝶变为美丽幸福的“生态河”,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我市城乡环境的“颜值”。
聚集多方财源,为生态修复持续加力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需求量大,项目顺利推进离不开鹤壁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七地质大队高级工程师王卫风告诉记者,资金是项目的血液,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前提。(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