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B-A06版: 晨报06版
          

20余年编著作品74部
笔耕不辍的申秀才


为了写作翻阅文史资料。


  申秀才是鹤煤集团的一名退休职工,秀才是他的真名。家人当初为其取“秀才”一名,是因为长辈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申秀才自幼对写作情有独钟,14岁时便创作了第一个剧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2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共编著作品74部,涉及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等体裁。三年级“啃”文言文

14岁开始写剧本

申秀才是浚县小河镇人,从小就勤奋好学,爱看书,作文也写得好,他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上作为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小学、初中时期,各门功课始终是班上第一名。如果哪次考试有哪一门功课没有拿到第一名,我就难受得几天吃不下饭。”申先生说,他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那时候除了课本,家里面并没有其他书籍。小学三年级时,偶然在舅舅家发现了两部小说,一部是《说岳通俗演义》,另一部是《三国志绣像通俗演义》。前面一部还比较容易懂,后面一部里面有些文言文就不太好懂了,但是他还是都硬‘啃’了下来,舅舅后来让他讲里面的故事,他也能给舅舅讲得头头是道。“那时舅舅家中有很多书籍,加上他的引导,可以说舅舅是我文学的启蒙导师”。

“文革”开始后,14岁那年,申秀才与大家一样被迫停课,当时村里成立了宣传队,偶然一次机会,申秀才为他们写了一个全家学毛选》的小剧本,演出效果还不错,他在剧本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逐渐展现出来。

秀才”弃医从戎

申秀才少时跟着家中一个亲戚学中医,背下了《药性赋》,不但学习开处方和诊脉,还学了按摩与针灸,后来因为参军中断了他的学医之路。“虽然没能成为医生,不过这为我后来编写养生类书籍奠定了知识基础。”申秀才说道。

当兵的7年半时间里,虽说是工程兵,干的是工程技术工作,但是申秀才还是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创作出了一些诗词歌赋,不过这些手稿在之后几次搬家中遗失了。退伍后,申秀才被部队分配到天津从事地质技术工作,后由于家庭原因回到鹤壁,几经调动,最后到了鹤煤集团供应公司。1984年秋,他参加了鹤壁师范举办的成人文化补习班,为了弥补自己知识方面的不足,申先生又考入省委党校,经过五年的系统学习,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省委党校的大专和本科学历。二十余年编著作品74部  工作之余,申秀才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文学创作上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一共编著了74部作品,合计字数达两千八百六十多万字(其中自著作品19部近600万字,编纂55部作品2200多万字)。申秀才称自己是一个杂家,涉猎广泛,除在党校学习的政治理论外,他对单一的某一个领域又不是非常精通,所以他的作品涉及领域较多,包括小说、剧本、论文、养生、《易经》风水等。

“写养生类、风水类作品源于我自己的爱好,而小说、剧本的素材则是来源于自己家乡浚县农村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及浚县的人物和历史。通过艺术加工将其创作为电视、电影剧本,并在剧本基础上写成小说。”

他的作品涉猎很广。电视连续剧剧本《换亲》,描写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浚县农村一种特殊婚姻形式;《浚县今古传奇》叙述了1938年由日本侵略者在浚县造成的大屠杀惨案引出的浚县人民保护文物的故事;《泥玩情》描写了浚县杨^屯中国泥塑艺术第八代传人王蓝田的传奇一生;戏剧《朝阳沟外传》则写的是我市大学生村官精心为农村发展出力献计的故事;电影剧本《浚县大石佛》更是填补了“大石佛”修凿过程的历史文字记载空白,是传承鹤壁历史文化较好的艺术资料。如痴如醉的创作情  申秀才对文学创作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写《换亲》这个剧本时,他每天吃完早饭就趴在床上写,直到一口气把一个情节写完。有一天他吃完早饭后照常开始写剧本,当把这一集写完时,以为是上午十一时,正在纳闷儿今天写得怎么这么快时,一看手机才发现已经是下午三点,没吃午饭竟也不饿。时间在写作中悄悄溜走,让人不知不觉。像这样的情况在申秀才生活中实在太多了,写着写着,忘记了时间,混淆了白天黑夜,也忘记了饥饿。由于写作时对剧情的投入,有时出了家门竟连自己家的邻居都被他认做成剧中人,用剧中人物的名字称呼他们。申秀才经常长时间写作,累了就敲敲自己的腰腿,饿了就喝几口水,几天连轴转的情况也是常事。由于长期熬夜写作,他的视力急剧下降,右眼视力从2004年的0.7下降到现在的0.2。

“女儿在外地工作,老伴儿也常住女儿那里,她们常劝我要注意身体,尽管这样,仍然没有减少我对写作的激情。”申秀才说。作品出版之路坎坷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申秀才的100多篇各种体裁的作品相继刊发于鹤壁日报》、《鹤壁矿工报》、《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河南时代青年》与河南《党的生活》等报刊杂志。他所撰写的政论文也有二十余篇被评为局、市、厅、部级优秀论文。

虽然编写了七十四部作品,但申秀才一直被一个大难题困扰着,那就是书籍的出版发行和如何把影视剧本“搬上”荧屏。

“根据现在市场的行情,出版发行一本书要五六万元左右,全部下来要几百万元,自己无力承担。”申秀才说,他因为急于让自己的作品出版面世还被“忽悠”过两次。一次是一家外地文化社找到申秀才,说可以将他编写的《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书稿出版,申秀才非常高兴,但几个月后出版的书上所署作者却是其他人的名字,内容较申秀才的原稿只有少许改动,这让申秀才感到非常生气和伤心。

申秀才最大、最迫切的愿望是希望能将自己创作的电影电视剧本“搬上”荧屏。但充满“潜规则”的电影电视文化市场让没有“关系”的申秀才难以找到进入的渠道。而且相比于作品出书,剧本“搬上”荧屏需要的资金更是庞大。“有一次一家大型影视公司看上了我的几个剧本,尤其是《换亲》这个作品,他们愿意投资400多万元,但这仅占一小部分,其他一大部分资金还需要我自己筹集,这时另一个老板也看上了我的剧本,愿意出资180万元,剩下的几百万我跑了几年也没凑齐,最后只好作罢。还有几家影视公司让我免费为他们提供剧本,待拍摄制作完毕,发行中取得利润后再让我参与分成,这样让我感觉自己连写稿的辛苦费都难有保证,于是都被我拒绝了。”

申秀才为了把剧本搬上大屏幕的愿望一直在努力着,虽然始终没有着落,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创作激情,他目前还在为他所在单位的文工团编写剧本。“现在经常有人找我约稿,看到自己写的作品能够取得人们的认可,我很高兴。只要有好的题材,只要灵感来了,我就会坚持写下去。”申秀才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