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B-A12版: 晨报12版
          

柴静:从文艺青年到新闻斗士


    曾出现在非典第一线,调查矿难真相,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她曾经故意在节目中反复询问受访者公款消费的数字;她曾经独自一人面对黑社会的威胁……

  她就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这是柴静对自己名字的介绍。人如其名,清秀的脸庞,瘦弱的身体,有着女性特有的文静。但看过她节目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内心火热的人,对弱者对社会的深切关怀让她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热烈。出生书香门第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晋南的小城临汾,住的是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子。父亲从医,母亲执教,可算是书香门第。柴静家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曾祖父是个秀才,整个家族都住在从祖上传下来的大宅子里,有300多年历史。

  由于识字比较早,柴静4岁就进入小学了,她对文字的敏感与生俱来,小小的年纪,对所有写字的东西都十分感兴趣,无论是父亲订阅的《中医杂志》还是母亲的函授书籍,她都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上广播,开始职业生涯  13岁时,柴静接触到广播,她那时才知道,广播可以给人带来一个如此新奇的世界,那一刻起,她梦想着做一个电台的广播主持人。

1991年,15岁的柴静到湖南长沙读大学,对广播的喜爱依然不减,她鼓起勇气,写信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表达自己想做主播的想法,她说:“可否帮我成就梦想?”

  这句话促使这位名主持马上给柴静打了电话,让她去面试。面试通过以后,柴静开始做她的第一个节目——《另一种声音》。

  柴静在学校学的是财会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恰好长沙当时要成立一个新的文艺台,柴静毅然辞掉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工作,到湖南文艺电台做节目,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简陋的租住房里,柴静从来不会感觉苦闷,因为心中有梦,她坚信,这些困苦会在不远的将来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向前的脚步永不停止  柴静22岁的时候,顺利地当上综艺部副主任,成了湖南著名的主持人之一。可柴静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她要寻找可以不断超越的未来,几经考虑后决定:辞职,到北京广播学院读书。

  到北京不到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了一则招聘广告。她打电话过去时,对方说已经招聘完了。“你们不是想要优秀的记者吗?这还有期限?”她的一句话,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对方让她第二天去试试。第二天她去应聘时,负责招聘的人看看她说:“你长得挺漂亮的,不愁没出路,回去吧。”

  可没过多久,《三联生活周刊》给柴静打电话说他们要做一个封面周刊,问她做不做,柴静立即答应下来。柴静在《三联生活周刊》做得顺风顺水的时候,湖南卫视邀请她做谈话节目《新青年》的主持人。

  柴静在节目中变得越来越成熟,她总是能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的交汇、世事的沧桑浮沉刻画得玲珑有致。从主持人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柴静并不满足《新青年》中驾轻就熟的工作,于是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时空连线》节目,做记者兼主持人。这对柴静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和挑战。

  刚进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年,柴静完全找不到做新闻的感觉,不知道如何提问,真正开始找到做新闻的感觉是在采访新疆地震时。那天凌晨,到了喀什,落脚在一片瓦砾、断壁残垣之中,人们正在举行葬礼,柴静根本来不及去思考什么是新闻,新闻就像一盆水兜头浇下来。倒塌校舍旁的两个小女孩,从废墟中走出来的老大爷,让柴静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什么是新闻,她找到了做新闻忘我的感觉,找到了新闻中最鲜活的元素。文艺青年成了新闻斗士  之后,柴静进入《新闻调查》,她更喜欢到现场去发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新闻记者不仅成了柴静的职业身份,也成了柴静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柴静的主持风格日渐成熟,她不再是那个在最初会炫技的主持人,真正了解到世界复杂性的柴静没有轻易责难和赞美的习惯,更多的是学会了宽容和体谅。 

“非典”之后,柴静离开演播室,从主持人成了一名调查记者。今天的柴静是做新闻的楷模,这个昔日的文艺女青年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新闻斗士,永远独立地思考,永远与真相站在一起。她坚信“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认识事实真相”,她说“做新闻要有笨拙的精神,不要不假思索”。她说,只要在前行就好  柴静坦言,三十年来她努力从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共同体中把自己剥离出来,离乡背井,就是为了找到自己。来北京工作十多年的柴静至今仍租住在一个一居室的小屋中,但她表示自己对此从来不在意,“生命不是一张属于你的床铺,生命有时就在一瞬间”。

有人问柴静:“你幸福吗?”柴静用胡适的一句话来回答:“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她说,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