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B-A04版: 晨报04版
          

李俊生:唢呐吹出新调调
他和徒弟将代表鹤壁参加“金鼎奖”唢呐大赛


□晨报记者 席蕊 文/图

  2月28日,浚县浚州广场热闹非凡,人们把一支表演队团团围住,还不时叫好。原来,这支表演队是来自浚县善堂镇西善堂村的一支响器班,队员们在为“金鼎奖”唢呐大赛做最后的准备。

“我这次的参赛曲目是《候鸟报春》,是我在《百鸟朝凤》的基础上创作的,我在原调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土喜庆气息,又融入一些独特技巧,比如用鼻子吹、咧嘴吹、吹旗杆、喷火等,更有看点,整个曲目节奏也更欢快。”响器班负责人李俊生说。

  此次,代表鹤壁参加本届“金鼎奖”唢呐大赛的是李俊生和他的徒弟康国省,康国省的演奏曲目是耍孩儿挂高头撵》。

吹了44年,是第15代传人

  作为家族唢呐的第15代传人,李俊生是听着唢呐声长大的。“我从记事儿起,就天天听爷爷和爸爸吹唢呐。当时他们吹唢呐主要是为了生计,农村办红白事儿都找他们。祖辈们靠着这门技艺养活了一大家人。”李俊生说。

  他从8岁开始学习吹唢呐,“我每天至少要练习8个小时。老话说,千年笛子万年笙,弦子只用于五更。这里的笛子说的就是唢呐,意思是想要吹好得下苦功”。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九天吹唢呐,哈气遇冷成水,能在唢呐喇叭上结出长长的冰柱。他这一吹就是44年。

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西善堂村在周围十里八乡是小有名气的唢呐村,原来村里很多人会吹,但现在没几个了,唢呐传承面临后继无人问题。

  “老辈儿会的曲子很多,但传下来的不多,而且唢呐走向市场很难,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技艺。”李俊生说,唢呐也在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

“唢呐是家传技艺,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如果从我们这辈儿断了,以后就断了,再续上就难了。”李俊生32岁的大儿子李军伟说,他和弟弟也是从8岁开始学习唢呐的,现在与父亲一起组成了响器班,“虽然没有同龄人出去打工赚的钱多,但把这门技艺传下去是我们家族每个人的责任。”

努力为唢呐寻找出路

李俊生说,为参加这次大赛,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他琢磨出了一些新的演奏方法。比如,现在他已经能用鼻子吹出一整支完美曲子,这也成了他的绝活儿。

在当天下午的表演上,唢呐声悠扬婉转,凤凰、杜鹃等的叫声清脆动人……浚县退休干部李玉增说,很多年没听过吹唢呐了,“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这门技艺不能丢,要传承下去,更要发扬光大。希望这些唢呐守护者能创作出更多贴合时代的曲目,让人们喜爱”。

李俊生说,这几年他也一直在寻找唢呐的发展出路,每年都带着自己的响器班外出交流学习,“除了学习他们新的演奏技巧,也学习他们的传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