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B-A07版: 晨报07版
          

48岁的张希叶
曾一人照顾七八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张希叶(左二)与养老院的部分老人


□晨报记者 李丹丹 靳丽娜/文 李丹丹/图

  从保姆到养老院院长,今年48岁的张希叶改变的只是身份,不变的是她的能干和任劳任怨。最多时她一个人照顾七八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最苦时她一天24小时连轴转;最脏时她常为老人掏屎、洗尿垫儿……在她的心里,她只是个普通人,一个愿为老人们营造一个幸福之家的人。

原是一位

八旬老人的保姆

13年前,35岁的张希叶咋也想不到自己会走上这条路,还走得这么远。当时她只是淇滨区大赉店镇翟村的一名普通农妇,为了赚钱养家,她来到山城区一家私立幼儿园当起了生活老师。

跟她一起出来打工的还有个朋友,这个朋友在幼儿园隔壁的住户家里做保姆,帮雇主照顾一位八旬老人。“我下班后经常去找我朋友玩儿,看她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帮忙搭把手。”张希叶说。

后来,张希叶的朋友嫌这活儿太累太脏辞职不干了,张希叶却觉得照顾老人的活儿很有意思,便主动揽下了这个差事”。

这个雇主就是如今张希叶的合作伙伴张建设。张建设回忆起张希叶照顾他母亲的那段时间,说:“以前的保姆都只在白天上班,晚上我下班后还要从淇滨区赶回来照顾母亲。张希叶是24小时上班,工资也不多要,照顾老人比我这亲生儿子还周到,能干又能吃苦,真让人感动!”

成立养老院照顾老人

  “照顾一个老人是照顾,照顾两个、三个也是照顾,为何不多照顾几个老人多赚点儿钱呢?”帮张建设照顾他老母亲两三个月后,在张建设的提议下,张希叶有了新想法:成立一家养老院。

于是他们就以张建设母亲所住的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为“根据地”,里边摆下三张床,夜间趁着张建设的母亲睡着时,张希叶陪同张建设到大街小巷张贴宣传页。

两天后,张希叶的第一个顾客——一名患有严重癫痫病的七旬老人被家人送来了。张希叶对这位老人记忆深刻。“她经常犯病,每犯一次我都得折腾好半天。”张希叶说,有一次凌晨1时,老人犯病了,口吐白沫、全身抽搐,她赶紧掐老人人中,老人刚缓过来不到半小时,又开始犯病……就这样连续犯了五六回病。凌晨4时许,她冒着大雪跑到大街上找公共电话给其家属联系。她担心老人继续犯病,打完电话后又马上赶回去。

后来,送来的老人越来越多,到2002年底,张希叶一人照顾七八个老人。“这些老人大多是偏瘫,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还有各自的特殊习惯,别的养老院不接收。无法想象当时我有多忙,一天24小时连轴转。”张希叶说,“每天4时起床,拖地、做饭、洗尿垫儿,到7时帮老人穿衣、洗脸、吃饭,之后再出去买菜,回来继续给老人翻身、做饭……”

既像家长,又像女儿

经过13年的打拼,张希叶的名声传出去了,养老院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家属都认准我了,别的养老院价格再便宜也不去,到俺这儿咋收费让我自己说,这样的信任让我十分感动。”现在,张希叶的养老院里有60多位老人,10多个服务员。

但张希叶这个院长不像个院长,她还是跟以前一样,一天24小时都在养老院里,和服务员们一起干活儿,张希叶形容自己为:既是指挥官,又是战斗员。服务员嫌脏嫌累的活儿,她去干。

张希叶和养老院的这几十名老人相处得十分融洽,对这些老人来说,张希叶既像家长,又像女儿。“他们的家属给他们送来好吃的,他们都拿出一部分给我吃,我不要,他们还生气,还会偷偷地给我送到厨房或送到我的房间。”张希叶说。“就是,你咋不吃呀?嫌我脏还是嫌我的东西不好吃?”旁边一名老太太听到张希叶的话后笑着说。

“我心情再不好,一看到这些老人心情就好了。我们是一家人,我一定尽自己的努力为这些老人营造一个更舒适的家。”张希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