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氏中医痹症疗法
双层瓷罐熬药酒 悬壶济世300年
2015-10-15 22:51:59
董星河向记者展示《杏林谱荫》碑文拓片
□晨报记者 岳珂 文/图
痹症有个外号叫“不死的癌症”,患者得病后一般会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关节畸形、骨质疏松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心脏、肺和血液系统的损害,而其发病机理现代医学至今尚不明了。
在浚县却有这样一个中医世家,世代行医已经300多年,让无数患者摆脱了痹症困扰,这就是如今的浚县董氏中医痹症专科。
悬壶济世300年
10月13日上午,记者在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见到了董氏中医痹症疗法的第十一代传人董星河。在董星河家的小院内,弥漫着馥郁的药香,董星河的父亲、董氏中医痹症疗法第十代传人董恩科正在熬制祖传的药酒。
“我父亲从早到晚不停地熬,一天最多只能熬制六七瓶药酒。”董星河指着一个黑黝黝毫不起眼的药罐说,董氏中医痹症疗法所用的药酒只能用这个特制的双层瓷罐来熬制,这个瓷罐只有这么一个,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祖上传下来就只有这一个方法,如果不按照这个方法做,药酒的疗效就不行。”
董氏中医痹症疗法有近百个药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样熬制出来的董氏药酒。董氏药酒选用专门定制的优质高粱酒,与精选的中草药一同放入双层瓷罐内,用艾段密封后,把双层瓷罐放入锅中隔水蒸煮,熬制近两个小时后取出,置于阴凉处3个月,滤取上清酒液装入特制药瓶密封即成。
从董氏中医痹症疗法创始至今,中医世家董家已经悬壶济世了至少300年了。据董氏家传文献记载,董氏中医痹证疗法传至第六、七代传人董法禹、董文墨父子,已自成一派、名闻乡里了。
清光绪年间,董文墨去世后,豫北的社会名流士绅专门为他立了《杏林谱荫》碑,以纪念其在痹症治疗方面取得的成就。民国时期,董氏中医痹症疗法传人董长春,因为治疗痹症医人无数,浚县42位各界名人共同赠予他一块匾额,上书:“杏林衣钵”。
专治“不死的癌症”
痹症在中医上被称为“痹阻不通”,是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引起的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古代痹症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都属于痹症的一种。
痹症被西医称为“不死的癌症”,可见其治疗之难。“得了这个病,太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了。”董星河告诉记者,“我曾经见过一名患者,已经完全无法握拳了,手疼得上厕所都解不开腰带,太痛苦了。”
浚县某学校的教师张美云就曾经深受痹症的困扰,“大概2007年的时候我就感觉身上不太对劲了。”张美云刚开始只是手指、肩关节有症状,后来慢慢地发展到了全身,“完全不能碰凉水,一碰就刺痛,凉风都不能吹。”
为了求医,张美云去过北京、上海、湖北等地的医院,吃了无数的药,症状却没有丝毫减轻。“2012年前后,因为吃的药里含有激素,我整个人胖得都变了形。”张美云说,就在这年春节,她的学生聚会邀请她参加,而董星河就是她的学生之一。虽然知道董星河出自中医世家,但张美云并不知道这个中医世家是专门治疗痹症的。
看到老师样子大变,董星河也非常吃惊,询问之后才得知张美云得了痹症。董星河回家后立即给老师熬了3个月量的药酒送了过去。刚开始张美云并未在意,“跑了那么多地方、那么多大医院都没治好,我也没当回事儿。”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张美云喝了一瓶药酒,“当月就极大地缓解了病情,连续喝了3个月,我又跑去买了两个月量的药酒,如今已经几乎没有犯过病,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了。”
立志将古法吃透并改进
董星河本人拥有医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某医院任职,而他未来的打算是将祖业发扬光大。
“在中医上的造诣我不敢说比祖辈们深厚,只能说知之皮毛而已。”董星河说,他打算去进修中医理论,并尝试着从西医的角度来彻底了解一下自家祖传医学的秘密。“为什么用双层药罐、为什么要隔水蒸煮,这些问题我们都还没法解释。目前知道的就是只要不按照这个方法熬制药酒,药效就不行。而且我们的痹症疗法也只针对痹症中的几个类型,并不是所有的痹症都能治疗,这也是需要努力的方向。”
将古法吃透并且改进是董星河的心愿之一,“吃透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至少能让药酒的产量稍微提高一点儿,帮助更多的人。”董星河说,“现在我们就是按照祖传下来的方法治病救人,至于其中的医理、药理,还没办法用通俗的话或者现代西医的方法剖析明确。未来我肯定会向这个方向努力,如果我没能完成,也希望我的后辈能够完成,帮助更多人摆脱病痛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