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文帝
自焚了还是逃走了
2017-02-21 08:43:11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变”。在靖难军攻克南京城之际,建文帝火烧皇宫后不见踪影。太监从火堆中找到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有人认为这具尸体就是建文帝,也有人认为这具尸体不是建文帝,并说建文帝从密道逃出了皇宫。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找到一具
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
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率领大军渡江抵达南京城下。就在大军即将开进皇城之际,朱棣却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其意不言自明,就是不愿背负弑君篡位的千古骂名,同时,他希望能给建文帝留出一些时间,让建文帝做出正确的选择——退位!如此一来,建文帝就可以保命,他也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皇位,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
然而让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皇宫突然起火。当朱棣赶往皇宫救火时,只发现了一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体。
据朱棣钦定的《明太宗实录》记载说,当朱棣攻陷南京城时,诸位藩王以及文武大臣都来朝拜,“建文君”本来也想出去迎接,但看到左右侍从大多已经逃散,仅剩下几个人,不禁感叹道:“我有何脸面去见他呢?”于是点火自焚了。太监从大火中找到一具尸体,当时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朱棣认定这具尸体就是建文帝,于是便抱着尸体失声痛哭道:“你怎么能这么糊涂呢?我进京不过是为了帮你惩治奸臣,而你何至于要自寻短见呢?”8天后,朱棣将建文帝草草下葬。
建文帝有没有自焚呢?关于“建文帝自焚”之说,有六个疑点:
其一,《明太宗实录》中称建文帝为“建文君”,表明当局不愿承认建文帝继位的合法性。对皇帝的称谓都可以更改,对于其他事件同样可以更改,因此,《明太宗实录》所记载事件的真实性令人怀疑。
其二,尸体被烧得面目全非,根本无法辨认,朱棣怎么就能确定他就是建文帝呢?
其三,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朱棣曾对大臣说:“朕于宫中遍寻皇考宸翰不可得,有言建文自焚时,并宝玺皆毁矣,朕深恸之。”玉玺是用玉石雕刻而成,大火很难焚毁,即便是被建文帝有意销毁,也一定会留下残骸。既然没有留下残骸,说明很有可能被建文帝带出了皇宫,同时说明了建文帝很有可能打算东山再起。
其四,《明史·胡传》中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意义是说,对于建文帝被烧死一事,朱棣也有所怀疑,所以他才命胡濙(yíng)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为由暗中寻找建文帝。如果朱棣认定建文帝早已被烧死,他又岂会派胡濙四处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呢?
其五,据《明神宗实录》记载,明神宗曾问宰相张居正关于建文帝一事,张居正回答:“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者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由此可见,张居正与先朝的大多数人一样倾向于建文帝逃走了。
其六,清人龙文彬在《明会要》中说:“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明会要》认为,当时只找到了孝愍(mǐn)让皇后的尸体,但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于是谎称孝愍让皇后的尸体就是建文帝的尸体,然后以天子之礼将其安葬了。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推断建文帝极有可能是逃出了皇宫。
建文帝是如何逃出皇宫的
关于建文帝是如何逃出皇宫的,清代学者谷应泰编撰的《明史纪事本末》内有详细记载。
明建文四年,建文帝听说金川门失守,知道大势已去,想要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劝谏说:“与其自杀便宜了燕王,还不如逃走,另寻时机,谋求东山再起!”
这时,太监王钺对建文帝说:“高皇帝(朱元璋)宾天前,曾留下一个匣子,藏在奉先殿,并告诫我:‘只有大难临头的时候才能拿出来!’”不一会儿,王钺从奉先殿左侧取出一个红色匣子,匣子四周被封死。
建文帝看到祖父给自己留下的遗物,不禁痛哭起来,等回过神,他连忙命人放火焚烧皇宫,孝愍让皇后赴火而死。
随后,程济砸破匣子,得到3张度牒,度牒上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应贤”。匣子内还放着袈裟、鞋帽、剃刀、十锭黄金及一封信,信上写道:“应文当从鬼门出,其余人从水关御沟出,傍晚时分,在神乐观的西房会合。”建文帝仰天长叹道:“这难道是天意吗?”
随后,建文帝、杨应能和叶希贤三人乔装打扮成僧人的模样准备逃出皇宫。当时,大殿内还有五六十人,都表示愿意追随建文帝逃亡。建文帝认为,人多容易引起怀疑,所以仅仅带了9个人打算从“鬼门”逃走。当建文帝等人来到“鬼门”时,神乐观道士王升早已在“鬼门”等候建文帝。一见到建文帝,王升连忙叩头说:“臣之所以知道陛下会来,是因为高皇帝托梦给臣,令臣在此恭候陛下!”
随后,众人乘船来到太平门,在王升的引领下来到了神乐观。就这样,建文帝逃出了皇宫。
不过,《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有多处疑点:
其一,朱元璋留下匣子的目的是为了让建文帝逃命。面对生死攸关之事,朱元璋为什么仅将匣子的秘密告诉一个太监而不告诉建文帝呢?
其二,按常理说,建文帝拿到匣子后,应当先打开匣子,看看里面有什么锦囊妙计,然后再见机行事,但建文帝和诸位大臣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先放火烧宫,然后才打开匣子,不合常理。
其三,孝愍让皇后赴火而死可谓死得离奇。建文帝既然可以带着9个随从逃脱,孝愍让皇后同样可以逃脱,她为何要赴火而死?有人或许会认为,孝愍让皇后是替建文帝而死,她想用自己的尸体迷惑朱棣,让朱棣误认为建文帝已死。但男人和女人的尸体特别容易分辨,所以这种说法不成立。
其四,建文帝是先放火,然后才逃走的。但事实上宫中一旦起火,朱棣就会立刻派兵救火,建文帝又将如何逃脱呢?
其五,朱元璋给道士王升托梦一事纯属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搜寻建文帝下落
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有人认为,朱棣听说建文帝逃到了海外,所以才派郑和六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事实上,几年后朱棣就查询到建文帝在国内活动的痕迹,根本没有必要六次派郑和去海外寻找。不过,最初让郑和下西洋也不排除有一小部分原因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但大部分原因还是为了宣示中国的富强。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朱棣派户科都给事中胡濙以寻访张三丰为由,四处搜寻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听说后,便隐居起来。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与胡濙往来于云南、贵州之间,寻找建文帝的踪迹。建文帝听说后,东行至善庆里,后又返回襄阳廖平家。得知廖平已举家迁往蜀地,于是返回云南。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三月,工部尚书严震奉命出使安南并秘密寻访建文帝。严震与建文帝在云南不期而遇,两人相对而泣。
沉默良久,建文帝问严震:“你打算如何处置我呢?”
严震回答:“陛下请自便,臣自有办法!”当夜,严震放走了建文帝,然后自缢于驿亭中。
随后,建文帝又回到了浙江,并在白龙山搭建了一间茅草屋。这年夏天,建文帝身患痢疾,面容枯槁,因怀有戒心,不敢出山寻找食物。不久,史彬、程亨、郭节三人前来探望。建文帝见到三人,不禁悲从中来。由于饥饿难耐,建文帝问三人:“你们带有吃的吗?”三人连忙把随身携带的食物拿了出来。建文帝一番狼吞虎咽,看得三人心痛不已。
三人在白龙山逗留数日,建文帝催促他们,让他们早日回家,以免引起怀疑。临别时,建文帝嘱咐他们说“今后不要再来了”,三人含泪而去。
后来,史彬再次来白龙山寻找建文帝时,发现建文帝居住的茅草屋已经不复存在。到山旁询问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告诉他,茅草屋早已被官府拆了。
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胡濙再次踏上寻找建文帝下落的旅程。这一次,胡濙将目标锁定在江浙、湖湘一带。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深夜,胡濙匆匆赶回北京拜见朱棣。当时朱棣已经就寝,听说胡濙要觐见,立刻起床召见。至于君臣二人谈论的内容,由于过于机密,无人得知。不过,《明史·胡传》中记载:“漏下四鼓乃出。”两人至少谈论了3个小时。
《明史·胡传》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至是,疑始释。”意思是说,到此时,朱棣心中的疑虑才被彻底消除。这句话透露出三层含义:第一,建文帝没死,而是逃走了;第二,胡濙找到了逃走的建文帝;第三,建文帝已经对朱棣构不成威胁了。
逃亡39年后被接入皇宫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英宗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建文帝来到了贵州金竺长官司罗永庵。平时,建文帝喜欢写诗,在罗永庵时,曾在墙壁上题了两首诗。
让建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诗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有一天,与建文帝同住的一位老和尚拿着建文帝的诗对思恩知州岑瑛说:“我就是建文帝,如今已经90岁了,活不了几天了,我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在我死后请将我葬在祖父的陵墓旁!”
岑瑛惊骇不已,连忙奏报朝廷。明英宗命人将老和尚以及一同居住的12个人全部押至京城,进行严加审问。建文帝和程济就在这12个人之中。
御史对老和尚说:“建文君生于洪武十年,到正统五年,不过64岁,怎么可能90岁呢?”经过一番审问,老和尚最终不得不老实交代自己是冒牌货,真名叫杨应祥,是钧州白沙里人。查明真相后,明英宗下令处死杨应祥,并将与其一同居住的12个人发配边疆。
此时,建文帝已在外逃亡将近39年。他早已厌倦了逃亡的生活,想要南归,于是将自己的真实身份告诉了御史。明英宗立刻派曾经服侍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去验明建文帝的身份。
建文帝看到吴亮来探监,便说:“你不是吴亮吗?”吴亮矢口否认。
建文帝说:“当年用膳期间,我将一片鹅肉扔在地上,你手执酒壶,像狗一样把肉叼了起来,有没有这回事?”吴亮听罢,心中一震。随后,他伏在地上,脱掉建文帝的鞋子,发现建文帝的左脚上果然有一颗黑痣。吴亮叩头于地,痛哭不能仰视。走出监狱后,吴亮上吊自杀了。
建文帝的身份被确定后,被明英宗接入皇宫居住。宫中人都称他为老佛,最终寿终正寝于皇宫。(据《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