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里,浚县新镇镇东郭村王建凤的丈夫瘫痪,大女儿、婆婆相继去世——
默默擦去眼泪,她坚强撑起这个家
2017-10-31 08:52:53
王建凤拾掇收获的玉米
□晨报记者 陈艳艳 席蕊 见习记者 邢雪纯 文/图
2011年,对我们来说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年,但对于浚县新镇镇东郭村的王建凤来说,无疑是最痛苦的一年。这一年,她的丈夫突然瘫痪在床,女儿、婆婆又相继去世,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她的肩上。她没被生活的苦难压倒,而是用瘦弱的肩膀坚强地撑起了这个家。
“以前没出去工作过,也没有背过大袋的粮食,这几年全‘补’回来了。”10月29日上午,王建凤低声说,总得有个人撑起这个家,这几年她已习惯了外出打工和干农活儿养家的日子。
[不愿放弃] 只愿患不治之症的大女儿多活一天
王建凤告诉记者,她的大女儿七八岁的时候得了病,那会儿大女儿说胳膊和腿总是使不上劲儿,王建凤和丈夫便带着大女儿辗转多地求医,最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肌营养不良症。“医生告诉我,这种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骨骼肌萎缩、无力,大多数患者在10岁左右会丧失行走能力,20岁左右会因病死亡。”王建凤说,这种病是不治之症。
对于这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王建凤带着女儿往返于各大医院,看了不少专家,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大女儿的病情却没有好转。“当时我只希望能让孩子活着,多活一天是一天。”说起已经去世的大女儿,王建凤不禁抹起了眼泪。
“刚开始,她还能扶着板凳慢慢往前挪,到13岁就彻底不能走路了。”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王建凤泪流满面,大女儿瘫痪在床不能自理,她这个当妈的心里难受,恨不得替孩子生病。孩子十几岁时体重还不到70斤,胳膊和腿都细得不像样子,连杯水都端不起来。”王建凤说,大女儿内向不爱说话,得了病之后更加沉默寡言,“俺闺女虽然不能动,但脑子一直很清楚,她总是说自己这么大的人不能干活儿还得人整天伺候,还不如死了。”每当听见大女儿说这样的话,王建凤总是忍着内心的痛开导她。
王建凤的大女儿常年卧床不能动,不管干啥都得王建凤抱着。“建凤这十几年可真不容易,之前是天天院里院外的抱大闺女,之后又是照顾瘫痪的丈夫,这个家这几年经历得太多了。”王建凤的邻居闫保荣说,“要不是有建凤在,这个家真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苦难纷至] 一年里丈夫瘫痪,大女儿、婆婆相继去世
2011年之前,虽然大女儿患病,但王建凤的丈夫李顺英是一位手艺精湛的木匠,收入还不错。“他在外面干活儿挣钱,我在家专心照顾孩子。”王建凤说,她之前从来没有出去工作过,可是2011年生活彻底变了。
“2011年正月的一天,顺英干完活儿回来后总是打嗝、呕吐,浑身没劲儿。”王建凤说,他们赶紧把李顺英送到了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李顺英被确诊为脑梗死。
王建凤记得清清楚楚,李顺英在医院住了46天。“在医院都是俺媳妇儿照顾我,这几年也是她天天给我做复健。我生病后脾气不好,经常说话不好听,她也不跟我计较,该咋照顾还是咋照顾,没有她我活不到今天。”李顺英直夸王建凤人好能干,“别看她以前没干过重活儿,现在成袋的粮食都是她往房顶上背。”
李顺英住院期间,大女儿虽然不能动,但心里一直惦记着父亲,总会打电话询问父亲的情况。“顺英生病那段时间,我在医院,二妮儿在家照顾大妮儿。”王建凤说,“不管怎样,经过治疗,顺英能吃饭了,医生就让回家养着。现在恢复得不错,可以慢慢走点儿路,但还是不能干活儿。”
对于王建凤来说,那段日子过得很难。“那几天我成宿成宿睡不着觉,就想着这日子真是不知道该咋过了。”王建凤回忆,“大妮儿是个心细的人,她老是因为担心父亲的病情而哭醒,我俩可没少抱着哭。”
受父亲生病的影响,大女儿的身体每况愈下,不管王建凤怎样努力,最终没能留住大女儿的命。2011年5月的一天,大女儿走了,还没等王建凤从失去女儿的痛苦中走出来,同年6月,她的婆婆也因病去世了。可想而知,那段日子王建凤承受了多大的压力。“俺闺女、婆婆去世的时候,顺英还不能下地走路呢!我真觉得天都塌下来了。”王建凤不愿过多提及那一年的经历,她也记不清在多少个夜里哭湿了枕头。
[撑起家庭] 照顾丈夫、打工、干农活儿……她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那段时间一到晚上我心里就难受,吃安眠药也睡不着。”王建凤说,“后来我自己想明白了,走的人走了,活着的人得坚强,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不然丈夫和孩子没人管,这个家就真的塌了。”
王建凤收拾好心情,积极为丈夫调理身体,做复健。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李顺英虽然不能干重活儿,但已经可以自理了,王建凤出去干活儿时,他还能自己熬点儿粥喝。
经过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后,王建凤变得越来越坚强。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只能在附近的工厂里糊火柴盒大小的纸盒子挣钱,“糊一个盒子能挣1分钱,我一天大概能糊4500个,挣三四十块钱。”王建凤说,为了多糊一些纸盒,她经常不舍得下班,总是到天黑才走。就这样,靠着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挣的微薄收入,这个家被撑了起来。
“家里还有6亩地,浇水、除草、施肥都是我自己干,秋收的时候亲戚们会来帮忙。知道我们家不容易,亲戚们一直很照顾。”王建凤说,前一段时间收玉米,她不舍得花钱用机器,自己在地里掰下玉米一车一车拉回家,然后没日没夜地剥好,再半袋半袋地扛到屋顶晒。“扛玉米的时候闪着腰了,不舍得歇,要不这活儿没人干,地里还等着种麦子呢!”
谈起家里遭遇的苦难,王建凤已经释然了,“要是老想着这些,日子就没法儿过了。现在挺好的,二妮儿出嫁了,三妮儿正在读初中,顺英也能自理了,我很知足”。
“我对三妮儿的学习没啥要求,只要她健健康康的就行。现在生活也渐渐好起来了,村里干部很照顾我们,二妮儿也经常回来帮忙,以后会越来越好的。”王建凤说。淳朴的她,即使遭受了剜心般的痛苦,对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
王建凤家中的大黄狗一个月前生下了6只小狗,刚刚满月的小狗围着正做饭的王建凤团团转,在狭小昏暗的厨房里不停地叫唤、打闹。这个苦难的家庭,因为这难得的新生命透出了一丝丝轻快。
也许只有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能明白,生活中的苦痛纵然难以承受,却也给人无尽砥砺;挫折固然残忍,却也使人更加顽强。好好活着,也许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