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淇河晨报,坚守抗疫第一线
2020-09-15 07:52:48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晨报记者祁凯燕(左)到医院采访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祁凯燕供图
2003年,为抗击非典,市第三人民医院女职工主动剪短头发。市第三人民医院供图
2020年3月31日本报相关报道。
□晨报记者 王玉姣
从2003年抗击非典到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淇河晨报记者、编辑及相关工作人员从未缺席。
特殊时期的特殊记忆
市第三人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党总支书记沈鹤虹17年前和非典进行了正面交锋。“我们医院当年是全市唯一的非典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沈鹤虹回忆,2003年,他们共收治了35名发热患者。
“2003年3月26日,我们接诊了第一名发热患者。当时大家非常积极,女职工主动剪短头发准备战‘疫’,其他医院职工也主动申请来支援我们。”沈鹤虹回忆,当年网络和医疗科技水平不怎么发达,他们缺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医护人员戴上棉纱口罩、脚上套上塑料袋就开始接诊发热患者。
非典结束后,市第三人民医院经常进行相关演练,这让医院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忙而不乱。
“因为有抗击非典的经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院于1月22日通知全院职工取消休假,做好抗疫准备;1月24日,我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沈鹤虹感慨,和抗击非典相比,我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行动更迅速、思路更清晰。
到抗疫一线采访有温度的新闻
2003年四五月份,本报记者深入抗击非典最前线,发回《我市构筑防非典信息网络系统》《防治非典药品价格暴涨现象得到遏制》《抗击非典捐献热线开通》等稿件,展示了人们同非典决战到底的信心。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鹤壁日报社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宣传机制,成立疫情应急防控宣传领导小组及由各采编部门主任组成的鹤壁日报社全媒体抗击疫情宣传报道组。通知下发后,短短几分钟就有24名记者报名。除夕夜,淇河晨报记者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发回《把好社区“安全门”,让居民过个平安年》《休假取消,为古城人民守岁》等稿子。随后,淇河晨报策划了《众志成城战疫情·上班第一天》《众志成城战疫情·助力疫情防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等栏目,及时、全方位地报道了我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
面对疫情,记者必须往前冲。本报记者祁凯燕先后10次到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采访;本报记者刘倩倩多次到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还远赴郑州迎接15名鹤壁援鄂医疗队队员回家;本报记者李明英多次到社区、高速公路路口、商超采访;本报记者陈艳艳带病深入山村采访疫情防控情况;本报记者岳珂多次冒着严寒,于夜间到社区采访志愿者……他们出发时没有恐惧,只有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