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爱心接力棒,感恩前行
2020-09-15 08:04:36
晨报人物
新闻人物:田保能
见报时间:2000年12月25日
新闻回顾:爱心铺就求学路
人物现状:参加慈善活动,努力生活,传递爱心。
2000年12月25日本报相关报道。
□晨报记者 岳珂 文/图
2000年12月25日,本报刊发《爱心铺就求学路》,讲述了大河涧乡石鼓沟村寒门学子田保能的坎坷求学路。
田保能的父母均是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她因家庭困难被迫辍学。本报刊发相关报道后,市民郑国林伸出援手,资助田保能继续上学。本报记者2000年12月份再次采访田保能并写下这篇后续报道。
20年过去了,田保能过得还好吗?9月8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田保能。
当田保能拿起当年的报纸时,眼里充满了惊讶:“真没想到还能看到当年的报纸。”
《爱心铺就求学路》这篇报道刊发的时候,田保能正在原矿务局中学(今鹤壁一中)读高一。“当时,老师和同学们对我都挺好的。”田保能说,尽管家里很贫困,但她在学校里学习是非常安心的。对郑国林的资助,田保能至今感激不尽,“非常感谢郑叔叔的资助,他非常关心我的学习,给了我很大帮助”。
“我父母都是盲人,也没有什么手艺,家里当时真的是一贫如洗。没有郑叔叔的帮忙,我就上不成学了。”看着旧报纸,田保能回忆起往日的点点滴滴。
初二那年,父亲突然去世,给田保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那时候还小,只知道伤心,耽误了学习,后来反应过来才奋起直追”。高中毕业后,田保能考上了郑州的一所大学,她当时报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类。“选择师范类,一方面是因为能够获得学校的补助,减轻求学负担,另一方面是希望学成之后回馈社会,我觉得教书育人就是传递爱心的好方式。”
参加工作后,田保能还和当年资助过她的叔叔阿姨们保持着联系,但前几年和郑国林失去了联系。“我大学毕业以后,郑叔叔就很少和我联系了。”田保能说,她逢年过节都会去郑国林所在的公司拜访,可后来郑国林更换了手机号码,公司也不知道搬到哪儿了,田保能就联系不上郑国林了。“可能郑叔叔觉得我长大了,不想让我有负担,有意淡化我们的关系吧。”
记者也尝试寻找郑国林,但由于时隔多年,加上当年郑国林所在的公司经历过多次体制改革,记者最终未能联系到郑国林。
如今田保能已经结婚并有了两个孩子,她和丈夫奋斗多年,日子越过越好,已经在淇滨区购置了房产,去年家里还添了一辆轿车。
“我把母亲接到城里住,但她眼睛不方便,觉得总在屋里憋着不习惯,又回村里了。现在,我经常回家看她。”田保能说。
工作之余,田保能还经常参加志愿者活动和慈善活动,以前跟着朵朵向善、逗号等志愿者服务组织一起参加活动。
回想起过去20年帮助过自己的人,田保能感激地说:“我是发自内心地感谢报社,感谢那些向我伸出援手的好心人。如果没有他们,我的生活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再次郑重地向所有好心的叔叔阿姨说一声谢谢!”
采访当天,正值鹤报爱心助学活动助学金发放仪式举行,了解了活动内容后,田保能执意要求记者留下她的联系方式:“明年一定通知我,我也是受过资助的,我更明白这些孩子的苦衷。我一定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更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