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5版: 日报05版
          

“白丁”的称谓由来

古代社会等级森严,连穿衣服都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不能穿丝绸锦绣,因此用“布衣”来指称平民百姓。

西汉开国功臣很多都是“起自布衣”,称作“布衣将相”,正如同陈胜感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白丁”的称谓出自“白徒”和“白屋”。白徒指没有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白屋指平民百姓居住的房屋。按照等级制,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准涂饰彩绘,因此都露出了木材的本色,故称白屋”。还有一种说法是平民百姓只能用白茅草覆盖屋顶,所以叫“白屋”。“丁”是对成年男子的称呼,男子成年后要担当赋役,这时开始称为“丁”。成年的年龄标准历朝历代不太一样,有四十为丁,有二十三岁为丁,有二十一岁为丁,有二十岁为丁。“白丁”意为临时征集的壮丁。不过那时还没有这个称谓,仅仅叫“白徒”,后来引申开去,把没有功名没有官职的平民一概叫做“白衣”。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因为是官员的后备军,因此统称之为“白衣公卿”。

“白丁”的正式称谓始于唐代或者稍早,刘禹锡著名的文章《陋室铭》使“白丁”这一称谓广为人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与“鸿儒”对举,是指没有学问的人。

搞笑的是,在今天的网络语言中,用“白丁”一词指那些不要孩子的丁克夫妻半途反悔生育子女的行为,意思是“白白丁克了一回”,可发一笑!(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