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为农村娃创造幸福的起点
——河南省鹤壁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提升工程采访纪行

□中国教育报记者 陈强

  “周一到周五伙食不重样儿,晚上洗脚有热水,孩子不但学习进步了,还学会了洗衣叠被,生活自理,我们可以安心地打工了。”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西岗镇留店寺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李扬的家长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来学校在大山上,每年冬天手都冻烂,现在搬到这儿,冬天教室里有暖气,再也不怕冷了。”在淇县大洼中心小学,孩子们难掩心中的幸福。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这几年,我们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提升工程,一手抓硬件改善,一手抓软件提高,促进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的大变样。”鹤壁市教育局局长王朝庄说。

■合理布局,

 让农村学校面貌“新”起来

  一两个老师、五六个学生、两三个年级,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前,这样的教学点在鹤壁农村特别是山区并不少见。“谈不上什么质量,老师就是看孩子的。”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竹林学校校长王会民说,如今的竹林学校,由过去的9所小学整合而成,政府3年投入600多万元,新建了教学楼、宿舍楼、操场、水冲式厕所,“真是旧貌换新颜了”。

  近年来,鹤壁市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合理、利民”的原则,既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又充分考虑到农村地理环境、交通状况、学生家庭负担;既考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适度集中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又考虑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保证入学率、巩固率。为做到积极稳妥,在对全市农村中小学全面普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改变了农村义务教育“小而散、小而全”的办学格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加强农村学校建设,鹤壁市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及评估细则和分年度实施计划,把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农村学校倾斜。3年来,全市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课桌凳20余万套,使每名农村中小学生用上了新桌凳;投入2000万元,按照省二类标准为每所农村中小学建设装备实验室,共装备农村初中实验室100余个、农村小学科学实验室200余个;投入1000余万元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体音美器材和图书。

  乳胶漆墙壁,水磨石地面,不锈钢的连体桌椅,800多平方米的面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这是一所村级小学的餐厅。西岗镇实验小学用良好的办学条件吸引了周边13个自然村的300多名四至六年级的孩子前来就读。“新食堂、新寝楼,孩子在校吃饭有补助,住宿有人管,俺放一百个心!”夸起新学校,家长高海英乐得合不拢嘴。

  走进鹤山区北辰小学,学生们正围着电子白板上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会儿画出各种几何图形,一会儿将从网上搜集到的图片展示出来,农村学校用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打造覆盖农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该市投巨资实施“班班通”工程建设,目前全市过半的班级联通。“全市农村学校将于明年年底前全部实现‘班班通’,并努力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网络空间人人通。”鹤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荔说。

■以城带乡,

 让农村教师素质“高”起来

  别说是到北京师范大学听教授讲课了,年近四十的乡村女教师李芳此前甚至没到过北京。而在2012年的暑期,她走进北师大参加了县教体局组织的优秀班主任高级研修班。“听教授讲课、研讨交流心得,10天的学习让我大开眼界,真有胜读10年书的感觉。”李芳告诉记者。

  “过去人们总感觉农村教师很土,地处偏远、没见过世面、观念陈旧,自从全市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来,以城带乡,城乡联动,让农村教师眼界开了、理念新了、教法活了,素质一天比一天高起来。”淇县教体局局长孙保国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鹤壁市一方面大批补充新教师为农村输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通过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方式对全市农村教师进行轮训,培养了千余名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市教育局还采取“一对一指导”、“捆绑式考核”等方式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引领作用,促进了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梯队的形成。

  在以城带乡活动中,一是实行教师下乡支教制度,每年安排城市教师到乡镇以下学校支教,完不成任务或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得提拔和晋职;二是实行上挂下派制度,选派一批城市学校领导到农村校任职,选派一批农村校领导到城里挂职锻炼;三是送教下乡、对口支援,每所城市学校与一所农村校结对子,通过城市教师到农村作公开课、示范课,农村教师到城里听课学习、参与教研,农村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水平大大提高。记者在鹤壁农村中小学采访时了解到,教师具有大学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比皆是,连昔日教师学历不达标的村小,如今也都“超标”了。

■软件不软,

 让农村教育质量“硬”起来

  “只要资金到位,农村学校楼好盖,图书、仪器好配。硬件当然要硬,而最难的是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一定要把软件做硬。”自己带头学习,两年就发表了几十篇教育论文的王朝庄说。

  近年来,鹤壁市以“教改大课堂”及“生命课堂”为突破口,在全市农村学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活动,根据乡村教育的特点,拟定了100多个科研课题,旨在让农村学生也能接受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体音美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为他们一生的幸福奠基。

  在太行山脚下的黄洞村小学,虽然只有9名教师、100多个学生,但教学设施齐全,教研的氛围一点也不弱。学校提出“培养学生品行、智能、情感、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以“培养农村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课题,开展教研并初有收获。刚在乡里听完县城教师讲课的该校青年教师杨茹说:“收获很大,启发很多。”由于学生上学近,教学质量高,学生成绩好,该校儿童巩固率达100%,不少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没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而是让其留在了家乡。

  为提高农村校教学水平,鹤壁市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打造市、区、乡、片、校五级“空中课堂”。市电教馆举办培训班培训农村教师6000余名,先后在浚县、山城区举办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现场会、三种模式研讨会、远程教育开放日活动,形成了农村教师争着学、抢着用的喜人局面。在全省举办的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鹤壁市获奖的近一半教师来自农村学校。

  为解决部分农村校和教学点缺少体音美教师的问题,鹤山区教体局设立流动授课站,开通“流动授课车”选派优秀教师到山区学校上课,5年行程2万多公里,为深山里的学生送课4500多节,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农村中小学教研氛围的浓厚,使教研员成了“香饽饽”,到农村校听课评课、手把手地示范辅导,开展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各级教研室面向农村发挥了很大作用,形成了农村校“校校有课题,科科有专题,人人有参与”的局面。

  “农村学校办好了,城乡教育、义务教育才可能均衡。过去,乡下学生爱往城里跑,现在不但生源稳定,一些进城的学生也回来上学了。”鹤壁集镇中心学校校长崔广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