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是不断地思考 要在读书中善于思考琢磨
2013-07-10 00:13:26
□胡克正
常有这种情况:有时匆匆将一本书读完,过些时间回头想想,却几乎什么也没记住,仅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有点肤浅印象。这是什么缘故呢?道理很简单,这是平常在读书时不注意用心思考问题所造成的。
在日常阅读时注意思考,这是前人取得成功的经验之谈。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说:“天才不过是不断地思考。”我国唐代的文学家韩愈说得更明白:“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了成功者对于思考的依赖关系。在读书生活中,我国古代曾有不少迂夫子,虽然读书破万卷,但并没有真学问,只会重复别人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不善于用脑子思索。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平时的读书中就很注意思考问题。他认为,只有善于并认真思考,才能把前人的学问融会贯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他在日常写作时,抱定写“古人之所未及就”,也就是写前人没有涉及的。他一旦发现自己论著中有前人说过的论点,就毫不犹豫地删掉。梁启超曾赞扬他说:“凡炎武所著书,可决无一语蹈袭古人。”顾炎武能够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并且在那个时代敢于批评封建君主制度,与他在平常的读书中刻苦并善于思考问题是分不开的。
所谓思考,指的不仅是把前人的知识装在自己脑子里,更重要的是善于反刍质疑,凡事必问一个“为什么”。质疑当然不是怀疑一切,而是要在质疑的过程中,区别真理与谬误。
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他曾推翻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的速度与它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伽利略为什么敢于向亚里士多德这个权威挑战呢?除了不迷信以外,就是由于他善于质疑,对人们信奉了1800多年的信条问了一个“为什么”。一个懒于动脑、不善于思考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此也无法发现问题。
(据《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