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经济,西方声音为啥有点乱?
2013-08-01 23:31:55
□新华社记者 韩冰
最近,西方议论中国经济的声音听起来有点乱:一方面,一些人大谈“中国经济硬着陆”、“中国可能遭遇金融危机”等唱衰中国的悲观论调;另一方面,更多媒体和经济界人士颇为乐观,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没那么可怕”、“中国经济在长期来看会变得更强劲”。
为何中国经济会产生这么多的争议?仔细探究这些问题,对辨明国际舆论主流、坚定自身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看到,由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量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阴晴变化牵系着全球经济,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与讨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相对应的是,近来随着中国领导人多次深入阐明“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方针,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进一步明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心越来越足。对华投资数据也折射出西方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
追根溯源,国际社会之所以对中国经济抱有信心,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上半年增速的放缓是主动为之,意在调整经济结构,为将来长远发展蓄积动力。
同时,中国政府一再强调统筹施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为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