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 让群众得实惠
淇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013-08-16 00:09:03
本报讯 近年来,淇县卫生局在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根本原则,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目标,紧紧围绕“6543”工作思路,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统筹推进、综合监管、示范化提升,不断深化了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目前,淇县人民医院等三所县级公立医院和7所乡镇卫生院、177个行政村卫生所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和“零差率”药品销售。乡级以上医院全部实行了“药房托管”,村级卫生所实行了“实体药房”改革。
7月24日上午,国家卫计委副巡视员朱洪彪,省卫生厅厅长李广胜、副厅长黄红霞带领省辖市和省直管试点县(市)卫生局长、药政科长等100余人到淇县实地观摩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该县先后荣获全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先进集体、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集体等荣誉。
形成完善的改革试点方案
淇县卫生局研究出台了《淇县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村卫生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方案》、《淇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医院实行“药房托管”的意见》、《淇县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监管办法》、淇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管理办法》。这六个文件强化了六项工作,使其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了完善的基药改革试点方案和政策体系。
严格控制招标采购环节
严格控制招标采购环节,坚持实行统一配送。合理规范了药品采购流程“9步骤”:1.单位申报采购计划;2.乡药管办上网下单;3.县药监办复审确认,严格控制前10名药品所占比例;4.医药公司接单配送;5.村卫生所验收入库;6.乡药管办电子审验;7.患者看病取药;8.统一缴款;9.集中支付。
严格控制“零差率”销售环节,坚持实行阳光公示。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均通过电子屏幕对所有药品和医用耗材的价格进行公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通过统一设计的公示栏上墙公示。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实行电脑联网,使用情况随时监控。
严格控制新农合报销环节,有效控制药品费用增长。一是严格执行了《河南省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使用率达100%。二是新农合办人员统一封闭管理,定期轮岗。三是实行了基金总额预付、封闭运行、农民报销“一卡通”。四是淇县人民医院推行了63个病种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严格控制人均、床均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五是限高、压中、保低,控制药费增长。监管人员每月对前十种价格高、使用量大的药品,与供药公司建立谈判机制,进行“二次议价”。对价高量大的奥美拉唑胶囊、氨曲南针等32种药品实行了“二次议价”,平均降幅达30%。“二次议价”后的32种药品一年将为患者节约资金480万元。
严格控制经费补偿环节,坚持专款专用。一是合理核定收支差。根据人员编制、日常收支、设备维修等认真测算,综合核定收支差。二是积极探索多渠道补偿机制。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乡、村两级一般诊疗费列入经费补偿渠道。对村卫生所实行总额控制,村卫生所即按每村每个人每年2.5次发病率概算,总额控制,包干使用。采取“按季度预付、据实领补、年终决算”。公共卫生经费乡、村两级按66%比34%的份额列入经费补偿。三是优先落实村医补助。因村制宜,无论人口多少,按在编乡村医生每月300元的标准领取补助。年底绩效考核后,再实行以奖代补。四是严格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公共卫生经费、药差补助、一般诊疗费、新农合基金专户管理,由县卫生局监管审批。五是建立长效补偿机制。吃透政策搞好公立医院改革成本预测,做好年初预算审定,五项建设投入规划,确保政府投入长效机制。
严格控制绩效考核环节,坚持按劳分配。围绕“统一管理、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实行奖惩结合。乡镇卫生院绩效工资与奖励性工资定为7:3和6:4两类,工资总额分为4等,奖补系数分为4档,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建立以基药制度为主,乡村一体化、卫生信息化、“健康一卡通”等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二是整顿整合乡医。按“一控二畅三定量”方法定编定岗,与乡村医生签订了乡医聘用书。三是对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分类划项,明码定价,合同约束,千分制考核。将12项公共卫生任务细化分解为38小项。四是采取了月报量、月抽查、季考核,根据数量、质量、群众满意度核定合格率,评分计酬的办法。建立了“合同约束、绩效考核、据实领酬”机制,实现了按劳分配。五是对县级公立医院的考核也做到各项资金与“效”共舞。
创新药房托管及监管模式
创新宣传形式,政策入心。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发动。一是听明白,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氛围。二是看明白,通过宣传单、标语、板报、显示屏、咨询台等进行宣传。三是做明白,坚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问题研判。
创新“药房托管”模式,深化改革。淇县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县、乡两级机构“药房托管”,村级卫生所“实体药房”。所有药品均从“河南省药品招标采购平台”进行采购。实行“药房托管”后,淇县真正实现了医药分开,减少了药品流通环节,简化了工作流程,降低了医疗机构运营成本,全县年可节约费用330万元。
创新监管方式,堵漏除弊。县级实行行政督导制、责任追究制,由县监察、发改、审计、财政、卫生、药监等部门配合,对贯彻落实基药执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启动问责机制。卫生部门实行“五方会审”,县卫生局基妇股、县卫生监督中心、乡村医生管理办公室、卫生监督协管站、新农合办负责对医疗单位基本药物采购、配送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检查、会审。
创新工作方法,转变作风。出台了《淇县卫生系统干部包村工作方案》,实行“三下三进”、“三帮四扶”工作机制,即工作建制下设、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班子成员进院所,中层干部和股级后备干部进村所,一般职工进村入户;帮改革、帮业务、帮管理,扶持技术、设备、能力、资金。目前,全县177个村卫生所全部实现了结对帮扶。
确保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
一是确保机构回归公益性。通过改革,医生回归看病防疫,药品回归治病救命,以药养医的顽疾得到根本化解。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政府免费提供。淇县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可保障性、可及性明显增强。
二是确保医务人员提高积极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了绩效工资制,医务人员待遇明显提高。村卫生所门诊量同比增长7.5%,次均门诊费用下降33.3%,乡医人均收入2.5万元/年,增长了21%。形成了“三高两大”良好局面,即运行效率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提高、百姓受益提高,门诊量扩大、群众满意度增大。
三是确保群众得实惠。随着基药制度的巩固完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变。据统计,淇县财政共为乡镇卫生院补助药差990万元,实行药品“零差率”共为群众让利1680万元,新农合政策补助1.62亿元,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少生病”的大卫生环境基本形成。政府民心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杨雷 贾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