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联合国秘书长人选上对峙邓小平传话“一否到底”此后,联合国秘书长开始由各大洲轮流出人担任
2013-08-20 21:55:34
目前,联合国秘书长一般由各大洲轮流出人担任。世界各大洲都有份,而且一般不超过两届。鲜为人知的是,这一“规矩”是中国人创立的,它源于1981年联合国秘书长选举。
1981年,已担任两届秘书长的奥地利常驻联合国大使瓦尔德海姆(1972年~1981年任职)宣布竞选连任秘书长。这引起第三世界国家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一职务不应老是由欧洲人担任,并推荐时任坦桑尼亚外交部长的德·萨利姆竞选联合国秘书长。
然而西方媒体纷纷预测,瓦尔德海姆会得胜,因为他得到美国和苏联的坚决支持。但是,中国方面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历史的惯例已不适合今天的形势了。
1981年10月27日和11月4日,安理会就秘书长人选问题进行了8轮投票。两人分别遭到一个常任理事国的否决:美国否决萨利姆,中国否决瓦尔德海姆。选举陷入僵局。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施压,指责中国制造麻烦”,要求中国改变立场。对此,中国坚定指出:“自联合国成立以来,在担任过秘书长的4人(分别是挪威的赖伊、瑞典的哈马舍尔德、缅甸的吴丹、奥地利的瓦尔德海姆)当中,仅有一人来自亚洲,其他3人都来自欧洲。这同联合国的组成和第三世界在联合国所起的作用相比,极不相称。”当时,邓小平还传话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一否到底!”
11月17日,安理会一天之内进行了8轮投票,由于两人还是各有一个常任理事国否决,因而都未能当选。
在经过20天的16轮投票之后,人们终于明白,中国这一回否决瓦尔德海姆动了真格。
12月3日,瓦尔德海姆首先宣布退出竞选。5天后,萨利姆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几天之内,秘书长候选人如雨后春笋,纷纷登台亮相,最热闹的时候竟达到9人之多,包括秘鲁著名职业外交家德奎利亚尔在内,9名候选人的籍贯清一色属于发展中国家。
12月11日,安理会举行会议,就候选人举行第17轮投票,德奎利亚尔获得了10票赞成票,因无否决票当选联合国第五任秘书长(1982年~1991年)。
中国在联合国的这一行动改变了历史。从此,联合国秘书长就由各大洲轮流出人担任,德奎利亚尔之后,埃及人加利(1992年~1996年)、加纳人安南(1997年~2006年)、韩国人潘基文2006年~至今)分别就任联合国第六、七、八任秘书长。 (据《文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