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6版: 日报06版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网络戾气

□高斯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相应地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网络风气的暴戾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论坛骂战、微博约架、网络围攻等现象层出不穷,使得互联网的舆论呈现出一种戾气弥漫的氛围,而这种戾气甚至有从网上发展到网下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网络戾气存在的各种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保驾护航。

 一、网络戾气存在的原因分析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网络戾气存在的原因,应当立足现实,积极联系实际,从中国的经济社会现实出发,采用内外因结合分析的办法探寻网络戾气的现实根源与思想基础,才能全方位、立体式地解剖网络戾气弥漫的原因,进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经济社会原因

网络戾气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和发展都由社会存在决定,受到社会存在的直接影响。因此,要分析网络戾气出现的原因,首先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努力发掘网络戾气的根源所在。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和社会转型进程的风口浪尖,国内呈现出“四个多样化”的局面,即“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这就使得全社会的经济基础向着多元化复杂化的方向转变,经济阶层的构成更加复杂,各个阶层都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而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暂时无法实现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目标,这就使得多元化的利益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贫富分化加剧。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安全阀即社会情绪宣泄机制)并不健全,民众在现实中的怨气难以找到发泄的渠道,就不可避免地将目光转投向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网民在上网时可以凭自己的意愿发表言论,而且不用担心受到现实身份以及各类规章制度的制约,这就会导致很多网民在互联网上放纵自身的不良情绪。

现实国情原因

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分析我国网络戾气的存在原因,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针对我国目前的现实,把握我国网络戾气存在的深层原因。

首先,我国网民的素质良莠不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网民上网时不会受到社会身份、经济地位以及学历的限制。良莠不齐的网民素质必然导致一些网民的道德品质和自控能力偏弱。

其次,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网络环境时刻受到外来消极信息的影响。西方国家通过多种传媒手段,控制着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文化传播主动权,轻而易举地将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倾销。

最后,我国网络监管仍然非常困难,致使网络戾气无法得到有效地遏制。网络功能的强大为广大网民提供了无限的发布信息空间,这样就使得监管和控制变得非常困难。而网络用户的虚拟身份注册十分简单,每个用户都可能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虚拟身份,这就使得他们的现实身份难以得到确认与验证,这也导致难以从根本上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监控。

网民自身原因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求内外因相结合来分析问题。因此,要分析网络戾气存在的原因,在分析社会经济原因以及中国国情原因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网络使用主体——网民这一重要因素。

首先,多数网民形而上学的价值观是网络戾气存在的思想根源。我国的互联网环境已呈现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但另一方面广大民众通常只有在进入正规高校后才能接受到系统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就导致很多人无法理性而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遭遇的问题,无法做到理性看待自身接触的信息,就会无形中削弱他们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使网络戾气有了滋生的思想土壤。

其次,网民的心理缺陷在网上会得到放大,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戾气的扩散。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社会成员会因为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和挫折际遇等产生压抑、焦虑、狂躁等心理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受到外力限制,并不容易外显化。但是在网络弱规范性的环境下,他们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心理问题和扭曲人格就得到了释放的空间,助长了网络戾气的盛行。

二、网络戾气的解决措施

如何对待与解决网络戾气的问题,如今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必须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入分析网络戾气问题深层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使得网络道德发展真正走上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

发展生产力

保障人民权益

网络戾气是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映,因此要消除网络戾气,首要的工作应当是着眼现实社会,围绕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各方面需求,保障工人与农民这两大重要阶层的权益来消除网络戾气产生的现实根源;其次,应当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缩小贫富差距,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从而消除网络戾气出现的主要心理基础。最后,必须完善社会申诉机制与保障机制,确保人民在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找到现实的宣泄渠道,并及时解决遭遇的问题。

建构网络道德标准

消除网络戾气需要在互联网上构建科学合理的道德标准加以引导,使得所有工作都围绕这套标准展开,使之能够引导网民思想,约束网民言论,规范网民行为,使之在互联网上的一举一动都最终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网络正义的标准应当由三方面组成。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成为建构网络道德的基石,在全面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下,用正能量占领意识形态制高点,抵消各类负能量埋下的隐患;其次,针对网络的特殊性,必须规范网民的责任意识与隐私意识,把网民遵守网络规范,尊重他人隐私权利由他律变为自律;最后,网络正义必须包含宽容、真诚、友善的待人态度以及健全完善的监督体系,并有专门的部门对此进行督导。

完善技术与立法

在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的前提下,可通过完善技术手段、阻断不良信息的传播来削弱网络戾气的扩散。这主要包括网络社会交往中的登录、交往行为以及信息发布等方面。如通过推广网络实名制和建立与IP地址的关联等手段防止网络身份欺诈;利用网络防火墙等技术对黑客等攻击性行为进行严格控制,防止盗取信息现象的发生。

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全面的约束。因此应当把那些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尽量纳入到法律中,对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作者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