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因地制宜,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
□广土

  深入开展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支持,主动创造条件、大力倡导、扎实推进。

  在当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如不积极创造条件,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就只能是零打碎敲,不能成为普遍的教育活动;如不大力倡导,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就会被挤占;如不扎实推进,就只能是断断续续、零零星星,不能持久,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面对当前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心身健康成长出发,因地制宜地抓好“两个结合”、“三个建设”,努力构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使之成为教育常态。

一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推进教育公平结合起来。“公平”是当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开展社会实践,就是使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面向所有学校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公平地享受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把社会实践与推进教育公平结合起来,就可以使中小学生社会实践长期坚持、持之以恒,伴随着教育公平的推进而不断深化。

二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丰富教育内容结合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的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安全教育、毒品预防等专题性教育越来越多,但教材、课程容量毕竟有限,而且要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不可能将每项专题性教育内容都写进教材,纳入课程。

  另外,许多专题性教育也不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而是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社会上可供学校开展各类专题性教育的资源十分丰富,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专题教育,既可以使专题教育的效果更好,也可以使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

三是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常规教育教学一样,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因此,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要选派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从事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并计入工作量,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统筹管理。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还要发掘社会人才资源,在家长、社会资源单位中培养一支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兼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四是探索经费保障机制建设。经费保障是困扰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政府职能,加大对教育投入,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予以保证。

  对于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款项,各级政府要加强审计和监督,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确保资金有效投入到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对于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根据活动内容的不同核定成本,由财政、学校和学生家长合理分担。各学校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本着勤俭、实用、简单、方便的原则,将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五是抓好评价机制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也要完善双向评价体系,建立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探索性地把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作为评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对学校的综合考评体系之中。学校也要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做好活动小结和鉴定工作,并将考核结果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资格认定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