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淇滨区大河涧乡牛横岭村古香古色的老宅很多,有抗过日、投过敌、解放后获得新生的牛万山的老宅,有称霸一方、最后自缢身亡的牛茂昌的老宅……“牛气十足”的牛家老宅


牛茂昌老宅的门楼。 本报记者 李国庆 摄


□本报记者 王利英 席波 

 见习记者 张婷媛

淇滨区大河涧乡牛横岭村背靠牛家山,历代出了不少“名人”,他们的老宅如今依然在村中挺立,其中最具传奇色彩、保存相对较好的要数牛万山和牛茂昌二人的老宅了。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走过一座座用石头砌成的房子,找到了这两座老宅。

牛万山老宅古朴大气

采访前,记者查阅了很多关于牛横岭的资料,从放牛娃到参军抗日,后来投靠日伪军,解放汤阴县时被俘,解放后获得新生的牛万山绝对算是一个“牛人”,所以记者首先来到他的老宅。

据《鹤壁市志》记载,1921年,牛万山参加国民革命军,1932年回村,先后任国民党汤阴县保安队队员、师范学校军事教官,汤阴县壮丁队大队长,曾经带领壮丁打土匪、抗日,1942年投靠日伪军,解放后经过教育和改造,被特赦释放,安排在鹤壁市福利院工作,1980年6月当选为市政协委员,1983年3月增补为市政协常委。

牛万山老宅与同时期该村另一著名人物牛茂昌的老宅岗上岗下相望而建,南北共三座院子,皆依山势建造,紧紧相依,却相互独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最北边的院子是牛万山家的主宅院,整个院子笼罩在一棵梧桐树下,院子由一座二层主房、两座二层厢房组成,屋顶皆为硬山式屋顶,进入主楼需要经过三道门,大门建有门楼,门楼坐北朝南,左右墀头上分别刻着“恕”“敬”字样。进入门楼,首先是一堵照壁,照壁由青砖和瓦片砌成,砖瓦组合成精致的花纹,但照壁的正面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走过照壁,是一道东西走向的中门,穿过中门,又是一座倒座房,穿过倒座房,才真正进入内宅。

主宅南侧的两座院子,解放后都分给了群众,中间的院子现只保留着主楼和北楼,最南侧的院子三座楼保存完好。

牛茂昌老宅精致典雅

与牛万山老宅及其他民宅相比,牛茂昌老宅气派、精致、典雅。

据《淇滨文史资料》记载,牛茂昌出身贫寒,十几岁当兵,由于能说善辩,处事圆滑,颇受上级赏识,连连晋升,先后任国民党汤阴县保安大队队长、汤阴县政府政务警察队队长等职务,是个典型的“地头蛇”,1947年自缢身亡。

牛茂昌老宅的门楼比牛万山老宅的门楼要气派很多,砖雕也要精致得多。从地面到门口,共有6层台阶。门楼墀头上的砖雕以及门匾上的字已被毁坏,但依稀可见精致的砖雕以及花纹。门楼屋脊上站立着两只竖着尖耳朵的怪兽,屋脊的每片瓦当的瓦面上都刻有“狮面”,惟妙惟肖。

因为采访当天掌管该院钥匙的村民不在家,记者只得爬上隔壁人家的房顶向院子里看,穿过门楼是照壁,照壁正面雕刻着龙及祥云,但部分也被毁坏。

普通村民的老宅方便实用

紧临牛茂昌老宅的,是村民牛玉顶的家。牛玉顶和妻子现在都在江苏省工作,平时只有母亲在家,记者采访时,正碰上他和妻子回村探亲。

与牛万山、牛茂昌老宅相比,牛玉顶家并没有门楼,房子也没有精致的砖雕,建造房子的石条并不平滑,但非常实用。“我们家的房子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增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

牛玉顶家坐西朝东,主楼两层,高出院子地面五六层台阶。主楼左侧有两间耳房,用做厨房。耳房下面,还搭有一个棚子,棚子下砌着灶台,耳房墙面被灶台的烟灰熏得发黑。耳房后面,是3间北厢房,厢房楼顶,还建有一个开放式的顶棚,厢房一层用做居住,二层顶棚用做晾晒粮食。

“村民不是搬出去就是在外面上班,村中的老宅逐渐荒废了,要不是母亲坚持在老家住,我们这座经过几代人经营了几百年的老宅也荒废了。希望政府出台有关政策,保护这些老宅。”采访结束时,牛玉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