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3版: 日报03版
          

花公家钱办自家事———揭秘入账腐败猫儿腻

□新华社记者 刘敏 王昆

  明明是私人消费,偏偏公款报销;入账虚报瞒报,企图瞒天过海……近来,公款买私单现象频频曝出。

公款采购LV

半年等来含混回应

公款消费能变出什么花样?云南大理州安监局的一份采购清单令人大跌眼镜。

2013年8月,有网民发现,大理州安监局的设备采购清单中出现了奢侈品品牌路易威登LV)。大理州安监局回应称,是稀里糊涂登记上的”。

该局究竟打算采购多少个名牌箱包?这些箱包采购预算是多少?是什么导致了“公款买私单”问题出现?针对这些“待解”的疑问,大理外宣办有关负责人统一回应称:采购清单出现路易威登等国外品牌,但并未形成采购事实。

半年才等到一个如此简单含混的回应,同样让关注此事的人们遗憾。人们质疑,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恰恰暴露了一些部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工作作风。

花公家的钱办自己的事

偷梁换柱手段五花八门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或部门千方百计钻公款的“空子”,隐瞒个别领导干部的因私开支。

一是私人接待公款买单。原本属于私人交情的接待费用,却堂而皇之地由公款报销。2013年下半年,乌鲁木齐市经信委党组书记王国林及经信委领导班子分别以宴请原工作单位领导和欢送2名班子成员调任和退休为名公款吃喝,花费4853元。

二是将费用转移到下属部门。为实现分散支出、不超标的目的,有实权的部门会将超标费用转移到下属单位报销。“个别领导干部时常拿一些发票到乡镇报销,他们碍于情面或迫于无奈只好为其买单。”西部一位乡镇干部对记者说。

三是入账时混淆科目“偷梁换柱”。河北一位基层干部有着形象的比喻:“历史上叫吃床腿,因为只有住宿费可以报销,餐费就摊进住宿费里。现在叫吃轮胎,因为修车费可以报销大额吃喝费。”会议费、培训费、国企广告费动辄天文数字,已成为因私消费转移的重要手段。

四是公款消费吃喝玩乐。2013年7月,云南巍山县庙街镇中心校组织全镇中小学校长、副校长25人利用到南京琅琊小学进行教学交流和观摩学习机会,先后到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参观旅游,用公款支付费用36000元。

五是个人花销置换利益。山西一些机关事业单位领导表示,一些工作关系处熟之后,往往会安排小范围聚会或者规格相对高的接待,而买单者多是分管领域的企业。

记者调查,一些人之所以敢打公费开支的“小算盘”,正是利用了财务报账的漏洞。一方面,一些单位的会计审核流于形式,往往是只要见到报销凭据、简单审核金额之后就可以报销,对于具体资金流向不加追问和核查,造成一些荒谬离谱的花销也能瞒天过海;一方面,个别财会人员与领导“串通一气”,参与虚报作假。

只要把账管住

就能见血封喉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假公济私的公款消费,根源在于财政预算不够严谨、假账横行审计不力、公务接待长期缺乏标准和监督。

“中央应以查办公用品等报销为突破口,达到一剑封喉的效果。”一位长期在政府工作的人士说,“不管公款开支花样如何千奇百怪,只要把账管住,就能达到见血封喉的效果。可进行抽查,发现和堵塞漏洞。”

此外,还应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我国在公款私用方面应建立严格的惩处制度,只有在惩处环节上做到零容忍,一些人才不敢冒险,才不敢有非分行为。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