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7版: 日报07版
          

再谈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
□广土

  去年寒假期间,我曾以《让阅读充实学生寒假生活》为题,就中小学生读书谈了一些看法。近几日,我在互联网、报纸上看到了几则消息,引发诸多感想,想就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再谈一谈。

一则消息是《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消息中列举了一项数据: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人年均读书7本,日本人年均读书40本,俄罗斯人年均读书55本,以色列人年均读书64本,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甚,年均读书达68本。以上数据显示,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终身学习是提高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主要渠道,而阅读又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形式。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都有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我们国人的读书现状令人堪忧,这必将影响到我国的长远和持续发展。

另一则消息是《美国学校如何引导孩子读书》。消息里讲,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读书便是一项家庭作业,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要进行读书考试。随着孩子的成长、年级的增高,读书这门家庭作业从来没有停止过,学生读的书越来越厚、越来越多。

读书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培养。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前,如果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

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培养,以上两则消息从侧面反映出我们的学校、家庭在对孩子的读书教育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应引起每位家长的警醒,每所学校的重视。

一是克服功利思想。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读书时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功利思想,想让孩子通过读书变得越来越聪明,提高学习成绩,考出好的分数,能上好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读书使人从愚昧走向知性,融入现代文明,读书的真正意义是让人懂礼、明事,增加内涵,提升修养。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读书时,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从提升学生人生品位着眼,少些功利。

二是尊重学生兴趣。不少家长把孩子看的与学习无关的书视为“闲书”,明令禁止,这种做法是不科学也是不可取的。有句成语叫开卷有益,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对他们成长有利的书,家长和教师就应尊重他们的兴趣,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去读,使他们通过阅读丰富课外知识,发展爱好特长,享受读书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是营造浓厚氛围。犹太人有个习俗:孩子出生后,母亲会翻开《圣经》在书页上滴上蜂蜜让小孩子去舔,使他对书产生美好的第一印象——书是甜的。当孩子懂事时,几乎每个母亲都会问这样的问题:“假如家里突然起火,你会先抢救什么?”当孩子回答是金钱时,母亲会严肃地告诉他:“你应该先抢救书!书里藏着智慧,它比金钱贵重得多。”这样的教育、这样的氛围,无疑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在我们中国,不少家庭甚至一年也不买一本书,父母压根儿就不读书,孩子读书习惯的养成根本无从谈起。每个家庭都应积极响应建设学习型家庭的号召,营造浓厚读书氛围,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对整个家庭的长远发展也是有益的。

四是完善制度。在当前学校教育中,尽管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都把阅读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读书节、书香校园等一系列读书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形成一项教育制度长期坚持下来,从而造成该项工作的阶段性和不延续性。结果往往是学校这一时期搞了读书活动,到下一时期就被搁置了,不被重视了,这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和引导是十分不利的。

五是作出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经常读书,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讲给学生,与学生一同分享读书的快乐。家长要在家里多看书看报,多参加学习活动,让孩子受到学习氛围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