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致癌说”是否准确?
2014-04-09 01:31:48
网络流传多种食物、各种版本的致癌说,如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等。有些网文又提出一些食物可以有效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等抗癌说。癌症的成因和致病原理是什么?形形色色的致癌、抗癌说法是否靠谱?日前,人民日报《求证》栏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回应:正常人群没有癌细胞,但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其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会突变诱发癌症
上海市东方医院放疗科主任秦庆亮介绍说,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是此类恶性肿瘤的统称。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郭跃武解释说,癌症是一种细胞疾病,有一个完整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来说,1克大小的癌组织中大约有109个癌细胞,1个癌细胞经过30次倍增才能达到这个数量。而不同癌症的生长速度差别很大,生长最快的,癌症倍增时间不到3天,生长缓慢的,可达600天以上。当癌细胞增殖到1克左右时,才能被现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测出来,所以临床上对癌症的定义特指此后的1/4阶段。“癌细胞并非人人都有,正常人群没有癌细胞,但正常人体细胞内有原癌基因,其在一定因素作用下,会出现突变进而诱发癌症。”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科副主任薛妍表示。
秦庆亮解释说,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同时,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它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癌症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于癌症病因,秦庆亮认为,一般是机体在环境污染、化学污染(化学毒素)、电离辐射、自由基毒素等各种致癌物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身体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结果,常表现为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局部肿块。“吸烟是人体摄入化学致癌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从香烟的烟雾中可以分析出20多种化学致癌因子。” 回应:癌症与遗传、生活方式以及接触物有关;并非接触致癌物就一定得癌症。郭跃武介绍,全球癌症的发病顺序依次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死亡顺序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
“肿瘤高危人群分为5类。”郭跃武举例说,一是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二是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长期大量吸烟、长期酗酒、药物滥用、长期过度劳累、严重营养不良、偏食等;三是职业因素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人群;四是生存环境遭污染的人群:化学污染、重金属污染、核污染等;五是遭受特殊微生物感染的人群: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毒、人类乳头状瘤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等。
“癌症高发易患人群与遗传、生活方式以及接触物有密切关联。”郭跃武认为,乳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食管癌、白血病往往有家族聚集现象。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癌症类型有:长期吸烟的人群易患肺癌、胃癌;喜饮过热的水、汤及吃刺激性强或粗糙食物的人群易患食管癌,长期酗酒者易患食管癌、肝癌。某些长期接触医用或工业用辐射的人群,易患白血病、淋巴瘤。长期接触石棉、玻璃丝的人群易患间皮瘤。长期吸入工业废气、城市污染空气的人群易患肺癌。
郭跃武指出,癌症高危人群,并不是说一定会得癌症,而是应提高警惕,改变自己的内心环境和生活环境。
薛妍说:“癌症是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致癌物属于环境因素,在其长期作用下使体内细胞发生突变、异常增殖,才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当前还没有科学研究或实验能够确定致癌物发生作用的具体量和时间。所以不是说接触了致癌物就一定会得癌症。”(据《人民日报》)这些“致癌说”是否靠谱?说法一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
上海市东方医院放疗科主任秦庆亮:有一定道理。减少农药残留、避免粮食霉变、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等对于防癌有好处。说法二在食品领域,如果动物实验证明一种成分致癌,就足以判处这种成分“死刑”。
秦庆亮:同意这一说法,因为致癌成分混入食品中是危险的。建议尽量少吃腌制食品。说法三酸性体质的人容易患癌症。
秦庆亮:医学上没有酸性和碱性体质的说法,所有正常人的体液,其酸碱度都在7.35~7.45之间。缺少某些营养,人体可能易患癌症。如缺乏B-胡萝卜素可能诱发肺癌、缺乏蛋白质可能诱发胃癌、缺乏膳食纤维可能诱发结肠癌、缺乏维生素D可能诱发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