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民心带民富的“社区大管家”———记山城区鹿楼乡故县社区党委书记唐巨林
2014-04-16 23:13:29
□本报记者 李潇潇
“这栋快封顶的大楼是老年公寓,建成后社区里的老人可以在这里养老,旁边就是诊所,医生方便照顾,子女也放心。”4月11日,山城区鹿楼乡故县社区党委书记唐巨林在老年公寓的建设工地上向记者介绍。
带领群众从采煤沉陷区搬进新社区
“没有巨林,就没有俺们的新社区。你看,健身广场、超市、酒店、诊所、学校、幼儿园,要啥有啥,不比城里的小区差。”说起新社区,居民唐忠德边说边指给记者看。他说,搬迁前他家住在一套30年前自建的老房子里,由于地处采煤沉陷区,地基塌陷,墙壁上的裂缝有半指宽。“在当时,像我家那样的房屋,村里有很多。”唐忠德回忆说。
“脚下是采煤沉陷区,头顶是破房子,让乡亲们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我这个村干部脸上挂不住。”唐巨林说,换新址、搬新房成为当时全村人最迫切的愿望。2004年,在唐巨林的推动下,村庄改造开始进行,全村人整体异地搬迁,走城市化道路。2010年,建成了眼前这个占地450亩、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新型社区。
“啥是新农村建设,我想首要是改善乡亲们的居住条件,环境好了,大家才能过得舒心。”谈起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唐巨林如是说。
“办企业、跑项目,他半年累瘦了20斤”
“俺们办的企业多,社区人人有股份,光分红每人每年能拿1600元,这点最让外村人眼红。”故县社区居民唐海水笑着说,别看现在日子好了,刚开始办企业时,巨林操碎了心。“那时既缺钱,又缺技术,巨林为了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下协调,没日没夜,半年累瘦了20斤。”唐海水说,那段日子唐巨林的辛苦,大家看在眼里、感激在心。
“再苦也值得。”聊起那段创业时光,唐巨林颇有感慨地说,以前,村民除了外出打工就是在家务农,年人均收入不足600元,一个“穷”字,激起他干事创业的决心。“利用不宜耕种的荒山、荒坡,我们投建了林业、园艺、畜牧、建材、造纸、煤炭物流等10家企业,效益都不错。”唐巨林介绍。
“公司60多名工人中,有50多名是社区居民,每月最低工资2200元,高的能拿到3000多元。”裕丰牧业有限公司是故县社区企业之一,该公司负责人唐运林说,企业的发展不仅让社区居民钱袋子鼓了起来,也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企业增收,才能为群众做更多事。”唐巨林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固定资产1.57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达500多万元,村里劳动力大部分都在村办企业上班,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医疗、教育及3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全由集体承担。
“扶贫济困,他最热心”
“唐大爷,腿疼的老毛病好点儿没?我托人找了个老中医,明天带你去看看。”与社区居民唐士明聊家常时,记者眼里一向风风火火的唐巨林变得温柔起来。
“没有唐书记号召全村捐款帮助,我们家根本住不上这130平方米的新房子。”提起现在的新房子,81岁的唐士明就忍不住反复跟记者念叨。他告诉记者,家里只有儿子一人打工赚钱,日子过得很艰难。2010年搬新社区,全家东拼西凑了两万多元,可离4万多元的购房款还差一半。“唐书记来找我,说全村都搬新房,不能把你家落下,不够的,我们村干部给你凑上。”回忆起往事,唐士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巨林就像个大管家,经常在社区里转,谁家生活困难、哪个孤寡老人需要照顾,他都记在心上,热心帮助。”唐士明动情地说。
漫步在花园般美丽的故县社区,唐巨林对记者谈起今年的打算:“争取把老村拆迁的收尾工作做好,腾出土地再上一些项目。计划为养猪场建个饲料车间,一年能省80多万元的饲料费,再投资600万元扩建砖厂,全部生产新型环保砖,让乡亲们的腰包再鼓一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