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终身做一名“提灯者”———记国际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姜小鹰
2014-05-21 00:23:57
□新华社记者 郑良
走进姜小鹰的办公室,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屋里的花花草草:沙发旁一株红色康乃馨有些“惊艳”,办公桌上一盆淡黄的蝴蝶兰素雅可人,阳台上还有兰花、仙人掌等六七种盆栽,生机盎然。
年过花甲,姜小鹰依旧忙碌,每周给学院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上课,外出讲学,参加护理学社会实践等。她告诉记者:一周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常事。”
从事护理事业30多年,从一名普通护士到大学教师,姜小鹰始终保持着这种对工作的激情。她对记者说,这种激情既源于责任感,也源于工作本身带给她的快乐。
刚参加工作时,姜小鹰是一名手术室护士,工作强度大,经常在手术台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有一次,一个病人在手术时突然出现心跳骤停,抢救后依然昏迷。
当天晚上,姜小鹰主动留下来监护,每15分钟就给病人测一次血压、脉搏和呼吸,及时输入药物,这样坚持了3个晚上,病人得救了。姜小鹰说:“病人出院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医护人员多付出一分努力,病人的生命就多了一分保障。”
这次惊心动魄的抢救经历给姜小鹰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总结经验撰写了题为《一次术中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的抢救与护理》的学术论文,在护理学界引发广泛关注。
1988年,根据组织安排,姜小鹰从医院调入福建医科大学进行护理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当时,福建甚至全国的高等护理教育都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
姜小鹰说,护理是个古老的行业,从人的出生、成长到死亡都离不开护理,但有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公众对护理工作存在偏见,甚至把它当做“仆人的活儿”。
姜小鹰说:“护理不是冷冰冰的技术操作,人文关怀才是护理的基础,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改变护理专业被歧视和发展缓慢的状况,培养更多优秀护理人才,姜小鹰和她的团队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针对护理专业缺乏师资问题,姜小鹰制订了护理专业专兼职教师培养目标和计划,建立和培训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看到广大在职护士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亟待提高的状况,姜小鹰克服种种困难,精心设计了高等护理教育自学考试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先后创办了福建省在职护士高等护理教育本、专科自学考试,护理函授本、专科,护理专业证书班及各类护理培训班等,为广大在职护士培训和学历教育提供了多种渠道。
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高等护理教育取得迅速发展。在原有大专护理教育基础上,先后开办了护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2011年,姜小鹰获得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是我国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护理教育工作者。
姜小鹰时常对学生讲南丁格尔的故事,南丁格尔是英国的贵族,却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护理事业,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她自愿赶赴前线担任护士,每天晚上提着风灯巡视病房,对士兵精心护理,挽救了众多人的生命,被称为“提灯女神”。
姜小鹰说:“选择护理就选择了奉献,我愿意终身做一名‘提灯者’,守护百姓的健康。”(据新华社福州5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