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抓起,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广土
2014-05-22 21:38:32
很多人读过这样一则经典童话:一个贫穷的孩子遇到一位神奇的老人,老人用手指头点了一下石子,石子立即化成一块金子,老人把它送给孩子,孩子却摇摇头不要。老人又把一座山变成金山送给他,孩子依然摇头。老人生气了,责问他:“金山都不要,你到底想要什么?”孩子说:“我想要你的手指。”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则童话启迪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这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
研究表明:现在知识更新或者增加一倍只需要几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之中必须时刻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知识在不断更新,加之孩子从学校和家庭那里得来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自学能力是每个孩子都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复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自学能力是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本领,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孩子学习、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应注重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由学会变会学。
一是从小抓起,循序渐进。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在孩子的学习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培养起来的,又在学习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提高的。因此,家长要从小注重对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心智发育特点,明确不同的培养重点。在小学阶段,应侧重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书写、计算、记忆等能力;在初中阶段,应侧重于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在高中阶段,孩子的学习策略培养很重要,应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统筹学习能力。
二是端正教育态度,培养独立性格。孩子自学能力的养成与家长的教育态度有很大关系。如果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过于保护,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亲力亲为,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难以养成独立的性格,当然也不会主动、自觉地去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更不会在此基础上努力学习以提高自己。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和反思的习惯,使他具备发展自学能力所需的基本素质。
三是养成良好习惯,善用工具书。工具书是专供查找知识信息的文献,学会和善于利用工具书是做学问的基本功。家长要为孩子配备必要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学科学习手册等。同时,还应及时教会孩子使用工具书,让孩子养成善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
四是因人而异选择学习技巧。学习技巧是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武器。如果孩子对一些基础的学习技巧不了解、不掌握,即使他有浓厚的自学兴趣、较强的自学动力,也会因不懂得如何学习而感到无从下手。家长应多掌握一些常见的学习技巧,在指导孩子学习时有意识地渗透进去,让孩子不知不觉地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学习技巧有很多,因人而异,要让孩子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不能刻舟求剑,生搬硬套。
五是克服懒惰思想,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上存在依赖心理,在学校靠老师,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在家靠父母,家长安排什么他们学什么。家长和教师要警惕孩子的这种行为,帮他们养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