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为了让乡亲们富起来,王明学放弃了收入颇丰的生意,回到鹤山区鹤壁集镇王闾寨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直到突发脑血栓,还想着为村民谋利益———他在老伴儿的搀扶下坚持办公

□本报记者 渠稳  

 通讯员 毕燕周

5月15日上午,在鹤山区鹤壁集镇王闾寨村,一位走路一瘸一拐的老人拄着拐棍儿在老伴儿搀扶下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征求搬迁意见。这位老人就是王闾寨村5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学。

“他当村支书的这4年多时间,将王闾寨从一个时常有人上访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村风良好、村民富裕的先进村。”鹤壁集镇党委副书记石银荣说,今年年初,王明学突发脑血栓落下了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但是他每天都在老伴儿的搀扶下坚持办公。

放弃优越生活

他回村当起村支书

王明学在王闾寨村村民眼中算得上是一个传奇人物,上世纪80年代,他率先开办砖窑厂,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由于头脑灵活、扎实肯干,上世纪90年代,他还兼任了一家乡办水泥厂的厂长。2003年,他又筹资创办了一家保健品厂,产品远销多个省份。

“富了不忘乡民,虽然王明学后来搬到了淇滨区,但是,他总会带上慰问品到村里的一些贫困家庭看一看。”村民杜龙恩回忆。

2009年7月的一天,王闾寨村的七八个村民来到了王明学在淇滨区的家,请求他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于当时村里的土地补偿款问题,村民时常上访。村里缺少灌溉设施,年年小麦减产……”石银荣对记者说,如何让村子的面貌改变,村里的老党员和村民想到了王明学。

“当时我也犹豫过,我经营着企业,收入颇丰,子女都劝我别蹚这趟浑水,得罪人不说,还可能影响自家企业的发展。”王明学表示,经过村民多次上门沟通,了解到乡亲们的窘迫生活后,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了生意,和老伴儿回到了村里。2009年8月,王明学正式出任村党支部书记。

带领村民

发展养殖业增收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我通过司法程序,追回了大部分的土地补偿款,稳住了民心,村民上访的少了。”王明学说,村党支部书记有责任维护群众利益,干就要干好。

安抚住了民心,他考虑起村里修路的问题。“村里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到处是水坑,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王明学说。为此,他找政府、谋政策,筹集了20多万元资金,于2009年12月份为村里修了一条长约1400米的水泥路。

冬去春来,又到了小麦浇灌的季节。村里缺水,望着成片发黄的麦苗,王明学愁眉不展。“我联系了打井队,镇政府拨了一部分钱,村民又筹集了一部分钱,在村里打了一眼深210米的机井。”王明学说,如今,全村生活用水和浇灌用水全靠这口机井。

他又带领村民在闲置的砖厂上搞起了养殖。“村民没钱,他想办法解决;缺少养殖技术,他从市里面请专家。几年时间,我们村已经发展起了6家养鸡场、6家养猪场、3家养牛场和2家养羊场。”养殖户杜西方说,如今,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改变了山村贫穷的面貌。

老伴儿是他的拐棍儿

由于王闾寨地处采煤沉陷区,全村要整体搬迁,一些村民不愿意搬,为此,王明学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在忙碌中,2014年1月份,他却因为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

住院期间,王明学依然挂念着全村的搬迁工作,仅仅一个月还没好彻底他就出院了。走路不方便了,他就让老伴儿搀着去村民家做通思想工作,让老伴儿跟着他打车去镇政府、去矿区协调工作。

“如果身体允许,如果村民信任,我还愿意继续干下去,下一步,我将想办法把村里的土地集中流转并成立合作社,带领村民二次创业。”王明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