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 日报04版
          

潘建伟:“量子梦”托起中国梦

□新华社记者 徐海涛 王琳琳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对这位44岁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来说,“量子梦”始于二十多年前。当时,中国的量子物理研究,无论理论还是实验都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搞明白量子力学,1996年,潘建伟来到量子力学的诞生地奥地利,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以他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当选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

和这里一样的实验室

但成为国际一流学者并不是潘建伟梦想的全部。1999年,潘建伟获得博士学位后产生了回国的想法,他的导师感到不解,把他叫到办公室问:“潘,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和这里一样的实验室。”

2001年,潘建伟回到祖国,在中科大与同学杨涛一起组建量子信息实验室并一直有针对性地选送学生出国留学,把他们送到优秀国际小组加以锻炼。近年来,这些年轻人悉数回国。他们的归来,使量子信息实验室具备了引领学科发展、建设国际水平研究中心的基础条件。

你只有自己做到了最前沿,最尖端的人才才会过来

  经过10年来的探索与积累,“潘建伟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前沿科研进展:他们的成果1次入选美国《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次入选英国《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5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7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你只有自己慢慢做到了最前沿,最尖端的人才才会过来。”在潘建伟等学者的多年努力下,中科大已成为国际量子物理研究领域的三大中心之一,并吸引了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学者加盟。

  2007年和2009年,潘建伟团队先后在国际上首次将光纤量子通信的安全距离由10公里量级突破至超过100公里和超过200公里。2012年,潘建伟团队完成了包括几十个节点的合肥城区量子通信网络示范工程,规模远远超过国际上已有的网络。

  “我现在真正理解了你要回国的原因,你不仅爱量子科学,更爱你的国家。”多年以后,潘建伟在维也纳大学的导师,看到弟子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终于理解了他的想法。

  “我认为一个人对亲友的爱,对自己所在国家的认可,是一种自然、朴素的情感。”潘建伟说。

(据新华社合肥6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