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垃圾场里的耕耘者———记市蔡庄垃圾处理公司垃圾填埋组组长王玉峰

□本报记者 陈静

 

7月14日上午,在市蔡庄垃圾处理有限责任公司填埋场内见到王玉峰时,他正顶着36℃的高温,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手套驾驶推土机推平垃圾。尽管已经喷洒了除臭剂,但只要一靠近填埋场,迎面袭来的恶臭就算捂着鼻子也让人有点受不了。

  “我在这儿工作已经7年了。”今年32岁的王玉峰是垃圾填埋组组长,每天他都要带领组员将300多吨生活垃圾进行填埋,用辛勤汗水换来城市的蓝天、绿地、清水和花香。

  不戴口罩不敢张嘴怕苍蝇飞进嘴里

我市新老城区每天的生活垃圾,从各垃圾中转站运抵填埋场后,要经过“计量—倾倒—消杀—推平—压实—覆土”一系列填埋工艺,最大限度保证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我要做的就是将垃圾推平压实、消杀处理,覆盖一定厚度的黄土进行填埋。”王玉峰说,刚参加工作时他非常不适应,面对污水横流、蚊蝇飞舞的垃圾山,还没走到跟前就反胃得吐了。

“垃圾堆也是苍蝇扎堆的地方,特别是夏天苍蝇特别多,黑压压一片,根本不敢张嘴,一张嘴苍蝇就会飞进嘴里。”说着话王玉峰从推土机驾驶室一跃跳下,向记者指着推土机门窗、链轨和隐蔽处密密麻麻趴着的苍蝇。“每天我们都给驾驶室喷洒灭蝇剂,第二天落下的苍蝇尸体能扫一簸箕。”不仅如此,王玉峰说,夏季气温高、水分大,垃圾发酵产生的极其难闻的恶臭味,戴着口罩也无法抵挡刺鼻的垃圾臭味。

面对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当记者问王玉峰是如何忍受时,他说:“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43℃高温下

坚持工作

“我家住在山城区,每天要从老区赶到场里上班,而且一上就是两天一夜。”王玉峰告诉记者,他每天工作8小时,要处理30多车共300多吨的生活垃圾。

“有一次,室外温度高达43℃,推土机驾驶室内温度更是达到了56℃,他连续工作3个小时后,突然感觉身体不适,我们连忙把他扶了出来。”垃圾填埋组组员呼志浩说,可王玉峰在吃了防暑降温药后,只短暂休息了一会儿便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

“如果我们一天不填埋垃圾,场里的垃圾将堆积成山。”王玉峰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他看来,战场上战士们从来都是轻伤不下火线,在垃圾填埋的战场上,更不能因为这一点小问题就做了“逃兵”。

手把手带新人 传授工作经验

“现在,我驾驶操作车辆比刚来时每月能省油60升左右,这全靠王玉峰传授的经验技巧。”工作一年多时间的张雪斌说,他刚来时,王玉峰每天手把手教他如何严格遵守垃圾卫生填埋规范生产作业,如何减少用油成本费用,节能降耗,保障生产。

工作中,王玉峰发现用来防止有害物污染土地的防晒膜老化破损情况严重,他采取覆土保护措施,不仅减少了防晒膜的损坏,还大大节约了成本开支。

“垃圾填埋处理工艺中,如何有效防止二次污染非常关键。”为保障生产安全,身为退伍消防兵的王玉峰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开展消防知识讲座、消防演练等,提高大家的消防应急能力。同时,他还带领班组人员严格执行消杀制度,做好雨污分流,设立固定防飞网和移动防飞网,定期到周边村庄义务捡拾垃圾和蚊蝇消杀。

采访结束时,天空开始下起阵雨。王玉峰说,下雨时工作难度更大,不过只要想到因为自己的存在与努力,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就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