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2版: 日报02版
          

在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患难中的爱情就显得弥足珍贵。让我们来听一听———过去的爱情故事

□本报记者 陈海寅

 实习生 李世杰

每到七夕节,都会让人想起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当下年轻人沉迷于风花雪月的浪漫中时,殊不知一些老掉牙的爱情故事虽然朴实,却异常真挚。

一个小铝圈

圈定的爱情

年近九旬的李老太太于1944年与老伴儿走到一起。在那个缺吃少喝的年代,双方家人坐一起吃了顿饭,他们就算结婚了。当时饭桌上,一盘窝头是最好的吃食。

“甭看当时世风封建,俺俩还是自由恋爱呢!”李老太太说,她娘家在浚县城郊,她从小就跟着母亲给有钱人家洗衣服。1944年七夕节前夕,她和母亲洗完衣服回家时,母亲饿晕在路边。“当时路过的人都没人管,就他把半个糠团子喂给了俺娘。”

“他是俺娘的救命恩人,俺咋能不谢他?”李老太太说,她母亲也相中了这个心善的年轻人,她和老伴儿的婚事在当年中秋节后就定下了。“那时结婚也时兴送首饰,但他家穷得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哪有钱打首饰?”

李老太太说,不善言辞的丈夫在结婚当晚把一个铝圈套在了她手指上,一套就是一辈子。“前些年家里的境况好了,他也撒手走了。”李老太太说,而今儿女给她买了全套的金首饰,但在她心里,那枚铝圈是最珍贵的。

三块白面饼

送出的爱情

“俺俩就因为三块白面饼走到了一起。”已是70岁高龄的程老先生说,他父亲识文断字,家境比较殷实,却因此他父亲被扣上了地主的帽子,此后他们一家没少挨批斗。

“俺家在他们邻村。”程老先生的老伴儿张老太太说,后来两个村合着搞基建,他俩都在工地上干活,“喝的都是高粱稀饭,天天饿得腿软。”

程老先生说,因为“成分”不好,他一直没找着媳妇。在基建工地,他和张老太太熟识了。有次他生病,他母亲把家里准备过年的白面拿出一点烙了三块饼,但他全带给了张老太太。

“他当时说他吃过了。但俺吃时,看他一直咽口水,就知道他还饿着。”张老太太说,三块白面饼彻底打动了她。当月月底,她就挎个小包袱,在娘家几位叔婶的护送下,嫁到了程老先生的家。

三家换亲

换来的爱情

如今已是儿孙满堂的王老太太上世纪七十年代和老伴儿结婚时,并不乐意这门亲事。“俺兄妹7个,俺爹过世早,家里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俺哥快30岁了都没媳妇。”王老太太说,后来她母亲得知十几里外有两户人家也同样为娶媳妇发愁,家里也都有待嫁的女儿,就在媒人的撮合下和这两家达成了换亲的协议。

“俺嫁到刘家,俺小姑子嫁到高家,高家的闺女再给俺当嫂子。”王老太太说,她老伴比她大7岁,刚30岁就有了皱纹,还是少白头,结亲时她死活不愿意。“俺娘先是劝,后来就以死相逼。俺气急了也拿了根绳子吊房梁上寻死。”

最终王老太太还是跟老伴儿结了婚。“俺两家中间隔着卫河,河上桥不多,回娘家得绕几十里路。出嫁后,俺就好长时间没回娘家。”王老太太说,但婚后她觉出了丈夫的好。“他很知道疼人,有啥好吃的都留给俺。”

“结婚快40年了,他都没打过俺一下,挣的钱都交给俺管。现在想想,俺也算有福气,寻了个知冷知热的当家的。”王老太太说,现在他们的三个儿女都长大了,儿女计划等他们结婚50周年的时候,好好办场金婚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