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成长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需求
□广土
2014-09-18 23:03:30
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们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于师生之间“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专业成长应成为其立身教育岗位、教书育人的内在需求。因此,教师只有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教育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今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和学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从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高度对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即: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不仅是我们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行动指南,也为每名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实现专业化发展明确了方向。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落实好习总书记的“四有”最为关键。从教师自身来说,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以下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树立自主意识。要想实现专业化发展,尽管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因此,广大教师一定要树立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让自觉、自主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关键词,自觉对自己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对自身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作出规划,并自觉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第二件事是坚持读书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为自己充电、蓄能、吸氧、补钙,才能源源不断地接受源头活水的补给,才能有更多、更新的知识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几乎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就是读书学习,在推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学一些教育理论经典书籍,特别是要经常读一些大师作品,加深自身底蕴,提高自身学养。
第三件事是深入校本研究。校本研究是基于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它以发生在教学现实场景的真实问题以及提升教学常规、教学水平、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为研究内容,深深根植于学校与教师的现实需求。校本研究不仅可以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同时,它还可以培植学校文化,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的信息交流、经验分享、专业会谈、展示自我提供平台。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与环境也不同,因此,突出以校为本,深入开展校本研究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有效选择。
第四件事是经常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她揭示了教学反思在教师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正如著名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所指出的那样。因此,教师要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坚持写教后反思,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节课的成败,并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只有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一步步实现新的跨越,新的成长。
第五件事是利用好网络平台。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信息化教育手段和方式走进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研究平台、跟进式教学指导平台、教师备课平台,建立自己的教学博客,加强与外校、外地同行的教学教研交流,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