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让循环经济成为拉动发展的“绿色引擎”———全市社会各界热议应如何坚持发展循环经济

□本报记者 陈静

 

灰蒙蒙的天、灰黑的煤矸石山、落满煤灰的道路,这是早些年鹤壁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2013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00天,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9%;今年9月,我市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10月,省环保厅公布的省辖市城市60条河流中,我市淇河水质排名第一……这一切成就的取得,跟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分不开的。

11月10日本报一版评论《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刊发后,在全市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来,大家就“坚持发展循环经济”这一话题谈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让鹤壁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市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煤电曾是支柱产业。而今,我市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开创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模式。”谈及我市如何实现从“黑、白、灰”、“资源城”向宜居“生态城”的转身,市发改委副主任姚智表示,我市打造的“煤-电-化-材”、金属镁冶炼废物循环利用、“种植-养殖-深加工-废物利用”等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主要得益于政府与企业的协同配合,政府制定规划进行科学引导,广大企业积极响应,成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共同构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张希中认为,循环经济就是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模式转变。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