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4版: 日报07版
          

为圆创业梦,姬家山乡的杨少华大学毕业后回乡搞养殖。经过苦心经营,他开办的养殖场成为鹤山区最大的养殖基地
家庭式养殖带动158户村民致富

□张付霞

  杨少华,今年28岁,家住鹤山区姬家山乡崔村沟村。为了创业,他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农村搞生猪、肉羊养殖。经过4年摸爬滚打,他的养殖场被评为2011年度全市畜牧业发展先进企业。2012年3月,他创建了鹤山区鸿运养殖基地,该基地是目前鹤山区规模最大的养殖基地,他因此成为村民交口称赞的“猪爸爸”。

我爱这些小生灵,更爱养殖业”

  近日,笔者来到鹤山区鸿运养殖基地,见到了杨少华。

杨少华的父亲靠养殖蛋鸡起家,2004年,转养生猪。“我爱这些小生灵,更爱养殖业。每当看到一头头肉乎乎的乳猪哼着要食儿,我就很开心。”杨少华说。

2009年,杨少华参加了鹤山区科协组织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培训,从此对养猪产生了浓厚兴趣,有了创业的冲动。2010年,他大学毕业后回乡接手父亲的养殖场,搞起了养殖。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2012年3月,鹤山区鸿运养殖基地成立了。当时基地核心猪场固定资产达420万元,年均盈利30万元左右。

“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杨少华头脑灵活,4年来,基地共投入13.6万元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推行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带动了230个农户养殖肉猪,年出栏1.6万头生猪。2012年基地创建的科普示范猪场存栏母猪300多头,年售商品猪6000头。

“现在村里人都叫我‘猪爸爸’。”杨少华诙谐地说。但谈起创业,他脸上又掩饰不住辛酸。2011年的一天,杨少华来到养殖场,发现大部分母猪精神萎靡,食量大减,有些猪还出现了咳嗽、眼睑水肿等症状,这让杨少华挠起了头。

万般无奈之下,区科协伸出了援手,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帮杨少华度过一劫,挽回基地损失20余万元。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杨少华当机立断,根据当时市场价格走势,他决定搞搭配养殖模式,将生猪和肉羊搭配养殖。2012年,他购买了200多只肉羊尝试着饲养。随后,村里其他人纷纷效仿。2014年,该村养羊户发展到60多家。

发展家庭式养殖共同致富

  杨少华致富的同时带动了不少农户加入基地搞养殖。为帮助新增养殖户杨玉生、姬新红、王保国等解决资金困难,他与银行联系,最终几家联户信用担保,完成银行贷款。

目前,养殖基地有生态养猪场8个,150只以上规模养羊场64个,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民进行养殖158户。基地实行统一选种、统一防疫、统一提供饲料和养殖设备,及时为农户提供生猪肉羊品种、饲料。每月组织养殖户集中学习,不断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以及疫情防控水平。

  “我能将养殖业做到今天的规模,全靠乡亲们大力支持,致富不忘家乡,思源乐于奉献,乡亲们都富裕了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杨少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