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1版: 日报01版
          

牢记宗旨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三论开展向李应喜、张慧、彭兵先学习活动□本报评论员

李应喜5年前退休后仍然坚持每天护送学生和搀扶老人过马路,张慧12年扎根基层派出所成为辖区群众的贴心人,彭兵先入伍14年来营救被困群众380余人……近一段时期以来,鹤城大地涌现出的一个个英模令人感动。当我们进一步探求他们的精神实质的根源时,不难发现,这一切都源于他们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都有一颗强烈的爱民为民之心。我们学习他们,就要牢记宗旨,情系百姓、亲民爱民,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学习英模精神,就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各级干部而言,固然要善于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但关乎群众生活的“小事”更不能忽视。百姓过日子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升学就业、求医看病……正如有的群众所言:我可以没有汽车,但不能没有住房;我可以不买高档奢侈品,但不能没有柴米油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这些事看似琐碎,但具体到每个群众身上就是大事。哪件事解决不好,哪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幸福。 

无论是李应喜还是张慧、彭兵先的身上,都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向他们学习,就要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记挂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党员和干部来说,与群众接触多了,官僚主义就会减少;与民情接触多了,形式主义就会减少。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站在农民的田间地头,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心里装着群众,并不意味着各级党员干部都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上,这其实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有的干部一说要密切联系群众,就带人到贫困户家去慰问,仅弄袋大米、两桶油去看一看,而不去解决影响当地发展的实际问题。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就要在做好“雪中送炭”的同时,在措施、机制等方面努力,让群众既看到变化,又看到希望。

  李应喜、张慧、彭兵先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标准,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群众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我们都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尽心尽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切实把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做关注民生、紧贴民心、为民造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