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年活动侧记
2014-12-19 03:48:37
市区教师为鹤山区姬家山乡竹林学校的孩子送教下乡。徐杰 摄
在市外国语中学进行的学前教育全员培训优质课。徐杰 摄
鹿鸣小学的老师指导学生使用电子白板答题。徐杰 摄
浚县新镇镇申店中心校栗庄教学点的学生利用多媒体与在外地的父母视频对话。 徐杰 摄
投资近150万元的智慧教育中心。 郭涛 摄
□郭涛 王志伟
“年初,我们幼儿园每个班都安装了多媒体互动教学设备,实现了信息化保教。信息化为我们园带来了新气象,但我还不能熟练使用新装备的信息化设备,这次培训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补上了这一课。”12月13日,在鹤壁机电信息工程学校接受培训的鹤山区实验幼儿园教师曹艳霞告诉笔者。
今年年初,我市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年活动”,并全力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展了“百所信息化达标幼儿园创建”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全市102所幼儿园配备了LED触控一体机或电子白板,实现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惠及882个班的2万余名幼儿,占全市入园儿童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14所幼儿园被华中师范大学授予学前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称号。
为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让教师们能够运用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市教育局先后组织了学前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设备管理与维护培训班、课堂应用成果展示、学前教育高级研修班等活动。11月14日,又启动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幼儿园长和专任教师全员培训,培训内容涵盖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研讨、优秀信息化课堂观摩、课件制作与网络资源下载等多项内容。整个培训历时近两个月,预计培训幼儿园教师近3000人。“这次的培训经费全部由市财政承担,不仅对公办幼儿园免费,对所有民办幼儿园也是免费的。整个培训结束后,全市幼儿园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市电教馆馆长徐静斌说。
回顾我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一路走来,青涩渐退,成熟的果实纷呈,教育信息化让我市的基础教育得到了优质、均衡发展。
重建设
今年一年投入2200余万元
540所学校用上宽带
“以前只有过年时才能见到爸爸妈妈,现在好了,老师经常让我们和父母视频通话,别提多高兴了。”在浚县新镇镇申店中心校栗庄教学点,刚刚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和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视频通话的侯冰雨告诉笔者。
据介绍,像这样的教学点在浚县共有67所,留守儿童有439名。去年秋季,国家实施首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时,市教育局为每个教学点配备了一台42英寸智能触控教学一体机和网络数字教学资源。有了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不仅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轻松,孩子们还可以和远方的父母视频对话。这些孩子从多媒体教学中找到了学习乐趣,不仅从厌学变成想学,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也收获了久违的亲情和温暖。
该教学点教师王记告诉笔者:我们这个教学点有63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就有16名,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一年半载也难得见上爹妈一面,情绪时好时坏,思想教育工作很不好做。自打装了这套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后,我们会定期安排孩子们和父母视频通话,交流感情,如果遇到个别孩子情绪比较低落,我们也会主动和他们的父母联系,通过视频一起鼓励孩子。”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建设、乡镇所在地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建设等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组织开展了数字校园应用示范校评选、绿色上网健康成长示范校评选等活动,全市各学校现代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仅2014年一年,全市多方筹措信息化建设资金2200余万元,全部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540所学校含教学点)接入宽带网络,其中164所学校接通了百兆光纤,受益学生14万余名;全市中小学85%的班级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中小学达到258所,占全部中小学的41%。
此外,我市还投资近150万元建设了鹤壁市智慧教育中心,功能涵盖课堂网络直播、异地课堂在线交互、视频会议、学校视频监控等多项功能。中心启用后,可上与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河南基础教育资源网互联互通,中与各兄弟地市和学校网络互动教室联通,下与各县区中心和网络互动教室联通,形成网络资源共享结构,汇聚每所学校优势学科的优势资源,通过远程教研等多种方式实现优质资源覆盖,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重引领
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宽带进校了,终端进班了,却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许多教师不会用、不愿用,特别是年龄大的教师,很难学会操作,也懒得去学,甚至还发牢骚。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光需要投入资金、配备设施,还要让教师能用、会用、善用、积极用,只有这样,现代教育信息化设备才能发挥最大效益,才能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荔说。
为此,市教育局在注重教育信息化各项基础建设的同时,以打造一支“数字化教师队伍”为目标,加大了教师应用能力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各项引导机制,不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表面文章,真正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
在教师信息化应用培训上,重点抓好三个培训:即设备建设过程中的现场培训,设备建成后的操作培训,投入使用后的课堂融合培训。市教育局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应用培训、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等,全力打造数字化教师队伍。仅2011年以来,市教育局就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达358期(次),培训教师近1.4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9000余人次。
在此基础上,市教育局还通过开展活动、建立各项引导机制等形式,调动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坚持开展了旨在提高课堂应用能力的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擂台赛,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征集活动,旨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教育技术观摩周、现代教育技术送教下乡和示范课评选等。
在市教育局到淇县开展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淇县高村中心小学的花玉君老师学会了如何选择网络素材,如何运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孩子们上课。他说,即使老师原本不会上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现在也能利用现成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跟着电脑学唱歌、学画画、学跳舞了。
为实现教师全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这一目标,该校实施了老中青教师搭配抬班策略,“逼”着老师们学习使用这些设备。
淇县电教中心工作人员付景川说,该县正在加快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每年都组织多媒体环境下教学设计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深受教师们的欢迎,教师对设备的使用正由“要我用”变成“我要用”,因为使用这些设备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据了解,目前全市各学校正逐步建立考核办法,量化管理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情况,并明确要求每个班每周至少有10节课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确保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通过扎实有力的培训和有效引领,全市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仅2011年以来,我市教师就在与信息化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2个、省级奖项1820个。30余位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中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近20位老师获得省、市五一劳动奖章。
从不会用、不愿用,到50岁以下中小学教师人人能操作信息化教学设备,个个会做课件,教研备课平台上的网络备课组达702个,完成网络集体备课达731节,上传各类教学设计和课堂反思达9559篇,全市教师实现了“要我用”为“我要用”的转变。
重合作
借助华中师大、中国联通
等外力求发展
淇县大山幼儿园位于淇县城区的中心,笔者曾多次来过,印象中该园设施比较先进,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也非常不错。但是在教学资源上,和市区的一些幼儿园比起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12月1日,笔者再次来到这里,教室里的变化让笔者眼前一亮:以前的投影仪、数字电视不见了,所有教室都摆放着最先进的LED触控教学一体机。走进一间教室,一位老师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孩子们上课。
笔者发现,老师轻轻点击屏幕上的教学内容,就可以和小朋友们一起提问题、找答案、做游戏。生动逼真的动画形象、优美动听的音乐,格外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突然跳出来的卡通明星更是让小朋友们兴奋不已。
“以前上课最头疼的就是制作课件,收集图片、插入音乐片段和视频片段,再到最后的美化和动作插入,一节课至少需要两天时间来准备。今年8月份,园里安装了一批LED触控一体机,配有3D数字化互动教学软件及网络运行资源平台,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我们上好每一堂课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种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积极性明显提高了。”刚讲完课的李静老师告诉笔者。
据介绍,市教育局在抓好自身的同时,还通过联姻、合作等多种形式,借助外力,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
今年1月,在鹤壁市人民政府与华中师范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市教育局与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教育发展中心签订了学前教育信息化合作协议,为我市学前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要求,今年4月,市教育局与联通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依托联通公司在高速通信网、IP宽带网、中原数据基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推进全市学校网络系统建设。根据协议,鹤壁联通公司将为提出申请的建制以上学校提供5年免费百兆光纤服务,为教学点提供ADSL免费上网服务。目前与联通公司合作的首个项目——“百所学校百兆免费光纤建设项目”已经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