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保护群众健康的坚固长城———我市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侧记
2015-02-05 23:58:29
□本报记者 李雪婷
俗话说“病从口入”。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口”,取决于与口”关系密切的日常所需的食品及药品。因此,保证食品、药品安全是保护人的健康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如何使我市160多万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以保障饮食用药安全为目标,以标准化监管为引领,以监管信息化为抓手,理顺监管体制,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监管执法,严格把好关口,确保了全市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的明显好转。
建立标准化管理机制,提高监管队伍整体执法能力
为提高监管队伍整体执法能力,统一行政执法程序和行政处罚裁量标准,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为全系统执法人员编制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执法手册》,明确并细化行政许可、日常监督检查、重大活动保障、监督抽验、自由裁量、应急处置、案件查处工作的执行标准,规范了执法检查项目、内容和程序,健全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
2014年,标准化管理机制运行以来,市区审核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867件,持证餐饮服务单位总数达到2654家。立案查处食品案件102起,行政约谈餐饮服务单位31家,警告48家。立案查处食品案件102起,抽检餐饮食品1500批次,开展亚硝酸盐、罂粟壳、明胶等物质快速检测300批次。检查保健食品经营企业254家,抽验保健食品26批次。
在餐饮行业推行量化分级、透明厨房,改善市民就餐环境
2月5日,我市淇滨区淇滨大道中段一家酒店,在大厅的显著位置设立了一块电子显示屏,屏幕正在播放酒店后厨的监控画面。通过视频监控,消费者对酒店后厨的操作一目了然。
2014年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在实施“餐饮食品量化分级”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创建、“4D管理”和“透明厨房”等先进管理模式,得到了市民好评。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2047家餐饮服务单位进行了量化分级管理,量化分级管理覆盖全市餐饮单位的96.7%,70多家餐饮单位建立透明厨房。同时,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努力,全市已创建食品安全示范街4条、示范店79家。
建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加大整治力度
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长久保障食品安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从强化安全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入手,采取“一把手暗访,分管局长督查,有关科室抽查,县区局巡查”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
建立四级联动机制以后,该局以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食堂)、建筑工地食堂、企事业单位食堂、承接婚宴的大中型饭店等群体性聚餐单位为重点对象,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规范和整改。
“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不仅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完善,也推动了整个辖区餐饮行业的规范发展。”淇滨区一家饭店的老板说。
目前,该局已对289家餐饮食品企业在人员、原辅料、加工、消毒、留样等存在风险的935个项目进行了整改,增补有关设备设施423台(个)。
药品质量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8%以上
为保证全市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安全,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加强对药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对药械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开展了含麻黄碱复方制剂等高风险品种、空心胶囊和胶囊剂、医疗器械虚假注册申报、违规生产、非法经营、夸大宣传以及使用无证产品等专项检查和整治行动。
2014年,检查药械经营使用单位2399家,办理各类案件269件,结案率100%,涉案金额32万元,移送公安机关7起,不合格药品、医疗器械立案查处率达到100%。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770例,药品质量合格率连续8年稳定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