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RB08版: 日报08版
          

成都被打女司机个人信息被公开,其父报警
10起人肉搜索案例仅两起追责
律师称责任主体难找、侵权危害难确定造成维权难

5月5日,成都被打女司机卢某的身份证、生活照等个人信息被网友公开,还有大量未经证实的车辆违章信息和开房记录。在最新的一则采访视频中,卢某的母亲称女儿“别车”是为了“去搞一个慈善机构”。

被侵权者反而道歉

  对于资料泄露,卢某父亲已报警。5月6日,发布女司机个人信息的原帖已被删除,一些在微博号召转发的内容也被删除。

记者梳理近年引爆舆论的10起人肉搜索案例发现,被人肉者采取法律手段追责的仅2例,委托律师发表声明的1例,其余的7例中,被人肉者均未就信息泄露追责。

被人肉搜索的主体多来自网上的争议事件,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部分网友反感,在短时间内遭到全方位曝光,曝光内容包括身份、住址、电话、聊天账号、照片、工作单位及亲属信息。

然而,从统计案例的结果来看,有些被人肉者最终选择为自己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道歉,未对涉嫌侵犯隐私的一方做出法律追究。

游戏账户成攻破目标

  记者发现,此类“人肉搜索”非常高效,从一张图片入手,最短在几小时内可准确收集到目的人的大部分信息。网友通常通过QQ号和微博等聊天账号检索他人活动和人际关系、攻破游戏ID密码取得手机号,或者查询他人网络IP地址,进而采用某些技术手段获得私人信息。

整个人肉过程中,参与人数庞大且不确定,网友之间相互传递、补充、丰富,直到将他人信息“挖尽”。

释疑1

哪些属于个人隐私?

手机号、健康资料、家庭住址等均为隐私

  湖南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高称,个人的手机号、身份证号、开房记录等信息都属于隐私范畴,网友随意公布已构成侵犯隐私权。从法律意义上定义隐私,是指那些不为公众知晓与公众无关的私人内容,包含“私人信息”和“私人活动”。

“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人肉搜索的法律规范。”刘高称,可参考法律规定有《网络侵权司法解释》第12条,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

该条规定还提到,有几种情况除外,包括为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围内;自行在网络上公开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以合法渠道获取的个人信息等。此外,国家机关行使职权公开个人信息的不适用本条规定。

释疑2

侵犯隐私权如何处罚?如构成诽谤罪最多可判处

三年以下徒刑

  刘高介绍,侵犯他人隐私权依据损害程度可构成普通民事侵权和刑事诽谤罪。如果是民事侵权,涉嫌侵犯他人隐私的,依据被侵犯者的名誉和隐私损害程度酌定赔偿数额和公开道歉。如果构成侮辱、诽谤罪的最多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此外,《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释疑3

遭“人肉”后维权难在哪儿?责任主体、证据及侵权危害

难以确定

  刘高称,找不到责任主体是维权过程中最大难点。“涉及的责任主体较多,这也是网络侵权的特点。”刘高表示,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手段,一般网民无法查询IP地址,即使查询到也难以在第一时间锁定责任主体。

第二大难点是侵权证据难以确定。网络内容可以随时删除,因此在网络上追本溯源很困难,也难找到首发的侵犯踪迹。“尽管现在的网页快照可以保留删除内容一段时间,但人肉帖删除后还是给侦查带来困难。”刘高说。

如何确定侵权的危害后果则是第三大难点,刘高介绍,通常情况下,网络侵犯内容的危害容易被放大,与真实世界的侵权相比,网络空间内传播的效果会被无限放大。因此要确定损害后果是很困难的,隐私所有者的保密程度、隐私的传播范围、传播的主观恶性及是否盈利等问题都是参照的范畴。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