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千亩牡丹产业园———市鹤舞天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油牡丹项目发展纪实
2015-06-11 01:46:44
□本报记者 朱向阳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自古以来,牡丹就被称为国之花魁、群芳之首。而将牡丹花制成茶饮下,又是怎样一番滋味呢?
6月4日,在市鹤舞天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产品展厅内,记者品尝到这样一杯茶,口感清爽,汤色清亮,后味绵长。原来这是该公司生产的牡丹花蕊茶。
多方考察决定投资油牡丹
2012年,公司副总经理雷国定外出考察时,在洛阳农科院见到了一种名为牡丹油的产品,无论是健康功效,还是利润率都让他印象深刻。
他了解到,牡丹油出自上等的油牡丹品种。这种油牡丹可以说全身都是宝,它可嫁接观赏牡丹,进一步加工成工艺品,其根为名贵中药材丹皮,花瓣和花蕊可制茶,籽能榨油,还能加工成保健和日化用品。
“以前光知道牡丹花好看,却不知道它有这么高的营养价值。”雷国定说,他当即认准了油牡丹项目,决心引进到老家浚县。因为油牡丹的寿命约为40年,第5年开始进入高产期,可谓一次投资终身受益。他再三筛选,选中了成活率高、出油率高,易于管理的凤丹牡丹。
项目初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土地流转。当时,不少农民认为把土地流转出去,就等于丢了饭碗。对此,公司所在地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给予了很大帮助。“土地有序流转出去后,农民能得到一笔不菲的租用费,闲时还能在基地打零工,每月少说能挣千把块。”办事处寺庄管理区总支书记张传玉说,为了不让农民受损失,雷国定主动提高了土地租用费,以每亩地每年1400元的价格租用。
与此同时,浚县农业、林业、财政等部门多方协调,帮公司打井、引水,建设配套设施,并给予资金支持。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更是来回奔波,帮公司办好了全部手续。
技术不达标,第一年亏了50多万元
雷国定第一年育苗100亩,但因为技术不达标,种苗竟然一棵也没成活,损失了50多万元。“我一下成了众矢之的,大家都说浚县的土地根本不适宜种牡丹,我这么干是不务正业。”雷国定说。
后经专家讲解,雷国定终于找到了种不出牡丹的原因,牡丹最适宜的栽种时间是每年的十月份,种苗的栽种深度也很有讲究,在种植时,更是有“四宜四怕”,即宜凉怕冻,宜暖怕热,宜光怕阴,宜干怕湿。
历经三年初见成效
据介绍,该项目分三期建设,今年是首期的第三个年头儿,三年风雨兼程,其中的付出与辛酸只有雷国定和他的团队最为清楚。
截至目前,雷国定和他的合作伙伴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油牡丹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因为凤丹牡丹尤为耐阴耐寒,今年还套种了2000棵核桃树,现在他们已经开始盈利。
“我们计划种植牡丹3000亩,打造豫北最大的牡丹产业示范园区。”雷国定说,前方的路不会太平坦,但他会守着这片牡丹园,一直走下去。